,勉強可以糊弄過去,但要是不幸晚上做夢說胡話,泄露了秘密,其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至於那些抄文習武,借詩用詞,大張旗鼓地宣揚現代思想和歷史文化精粹的牛人,想都不想,肯定不可能存在!俄羅斯牛不牛,老牌社會主義國家,在眾多資本主義思想的腐蝕下,還不是要解體,一個光芒超越太陽的穿越者,又怎麼可能不招人妒忌?
就算他魅力超強,能感染一些人圍在左右,但與人家數代,甚至數十代根基相比,那兩半人算啥呀?像李良現在一樣,都開始送血了,才籠絡到萬人,與偌大的「虛天大陸」相比,用九牛一毛來形容,怕是還得挑那最細的!
所以,李良在為人處事過程中,只注重交朋友,從不去攬權力,只是有意無意地施人予恩,從不刻意與人結仇,只是不斷地贈送付出,從沒有索取要求。慢慢地,身邊之人也就接納了他,而且眾多善舉在一傳十,十傳百後,外來戶的身份就像通過村民大會表決一樣,被正式合法化了。
當然,表面上現在已經達到了預期目標,往後要是有了利益衝突,李良外來戶的身份是否還會被揪出來,那就不得而知了。
鑑於此,李良果斷地退出權力、利益爭鬥圈,苦守著百畝良田,與藥為伴,與糧為伴,與酒為伴,與成天唉聲嘆氣的許山為伴,閒暇時或煉丹,或煉器,或制符,或布陣,再或搗鼓一些小東西,農忙時揮汗田間,面朝黃土背朝天,雖然乏味單調,倒也逍遙自在,最起碼不用擔心因為妒忌而招惹的殺身之禍。
其二是理念。古代人也好,異世新界人也罷,他們都有相對固定的生活方式,雖然對新鮮事物也存有一定好奇心,但遠超無數倍的大異類莫名混入,那可不是說能接受,就能接受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句古語,說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說在孝道上,做的最差的,是沒能讓族氏的血脈得以延續,其中的「後」可不是指孩子,而是指能夠傳承姓氏的兒子。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在孝道上的關注點,並不是現代人所宣揚的「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轉轉」。
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某位仁兄,十年苦讀,一朝得中,遠赴千里,當個縣令,然後娶妻娶妾生子傳宗,入仕數十載,官位不斷升,忽然有一天收到家中信函,說雙親已故望其返鄉,已是鬢白的遲暮老者,急忙向皇上請假,嚎啕大哭一頓,回家守孝三年,而皇上念其孝行可佳,又是送東西,又讓史官記錄在案,最後再給塊大匾,封個諡號啥的。
撇開仁兄仕途上的豐功偉績,縱觀其一生,娶妻娶妾數位,生子生孫數十,盡孝第一條「無後」問題圓滿完成。又因當官干到了什麼級,爵位列到了什麼長,收了什麼賞,得了什麼利,給子孫及氏族留下了偌大的家財和好處,盡孝第二條「光宗」問題輕易搞定。仁兄等到爹娘死後數月,甚至數年才請假回鄉守孝,讓皇上和滿朝文武憐惜感慨,直接著史官撰寫列傳,傳承後人,連帶著老祖宗也一併記錄在案,盡孝第三條「耀祖」問題也實現了目標。
仁兄被爹娘養育成人,中舉之後就一直在外生活,而且沒有電話傳音,沒有視頻傳相,頂天了往家寫兩封信,問候一下,估計還是年初寫好寄出,年底家中二老收到,說他是位絕頂孝子,有人信嗎?但實際上,在青史列傳中他就是個大孝子,還是被天子皇上賜封的大孝子,其原因是人家心裡有孝,但保忠孝不能兩全!
像這樣的故事在古代有很多,大多被儒家思想的大哲們所記錄在案,原因就是他們對國家、對皇上盡了忠,捨棄了對父母的孝,統治階層得到了最大實惠,所以才大力將他們的「光輝事跡」傳頌。相對的,農工商等勞苦大眾,沒有仕的經歷,只能守候在雙親身旁,照顧的好是理所應當,照顧不好就是天理不容,而且如果不是祖墳上燒大火,那就別指望青史留名了。
兩種情況比較一下,很容易發現在忠孝之間還隔著一層統治者,做官的就是忠字當頭,做民的就是孝字為先,同樣都是兩隻眼一張嘴的人,卻是兩種不同的待遇,說到底不過是理念的禁錮。沒有特殊化,沒有區別化,人與人之間又怎能體現出貴氣與貧寒,偉大與平凡呢?無法體現出這些東西,又怎麼去驅使和奴役,怎樣鞏固政權?
反過來看,人家已經確立等級森嚴、管理規範、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