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羅士信等人道別之後,劉志和方行天上了之前他們早就安排好的船隻,向著中原的方向駛去了。
「先生,你是要去找我師兄他們嗎?」
三年之約還沒有到,劉志本不應該這麼著急的返回才是的,但是他卻還是選擇了離開濟州島,本來在劉志的計劃之中他是想要跟著秦瓊一起出海,去攻打百濟的,說實話,他還想見識一下百濟人的水軍的。
百濟的海上貿易十分的發達,所以他們的水軍也比較精銳,雖然說戰船的體積無法跟大隋水軍相提並論,但是和他們東邊的鄰居倭國相比,百濟的船還是要大得多的。
歷史上日本人曾多次入侵朝鮮,而日本和朝鮮之間是隔了一條對馬海峽的,這個海峽倒也不是很寬,不過也有八九十里寬,這對於船隊的海上航行來說依舊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日本人的造船技術實際上並不發達,在公元663年發生在朝鮮半島近海的白江口水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時唐軍正在從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而實力稍弱的百濟已經被滅掉了,但是百濟人不甘心被滅,以殘兵敗將聯合倭人的上十萬大軍,企圖反撲唐軍,結果雙方在水陸兩個戰場上爆發了激烈的戰鬥。
白江口之戰就是這一場戰鬥之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水戰。
發生在663年的這一場水戰,是中日兩國之間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海上衝突,唐軍情況其實很不妙,從海上抵達百濟的唐軍北邊的退路被高句麗所阻斷,人數也不多,只要西邊的海路也被阻斷的話,他們不要說得到援兵了,就連糧食物資也只怕是吃不上了,所以無論是百濟人還是倭國人,都知道只要切斷了唐軍的這一退路,那么半島上的唐軍將會不戰自亂。
所以,他們才會將大量的水軍派遣到朝鮮半島西部靠近白江口這一帶的水域,白江口這裡是唐軍的重要中轉站,大批的物資和軍士都從這裡登陸裝卸,源源不斷的補充岸上的唐軍。
因此,百濟和倭國聯軍出動了超過一千艘戰船,超過四萬名水軍,前往白江口這一帶,企圖將唐軍的水軍圍而聚殲,這樣的話,他們就可以將唐軍封鎖住,配合陸地上的倭國軍隊進攻,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條件。
不過此時的日本人還沒有向中國人拜師學藝,他們的技術很是粗糙,在倭人的水軍之中,大船數量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百濟人之前戰敗留下來的剩餘水軍戰船,而他們自己的戰船大多只能載幾十人上百人,船隻太小,抗風浪能力很差,在海上不要說打仗了,人站上去就搖搖晃晃,站立不穩又何談交戰。
於是倭國人想出了一個妙計,叫做鐵索連舟,不過如果他們這個時候讀過三國志的話,八成就不敢使用這樣的妙計了!
唐軍人數比較少,水軍只有一萬餘人,戰船的數量也不多,只有一百七十餘艘,但是和倭國水軍相比,唐軍的戰船都是既高又大的戰船,其中多是雙層甚至是三層樓船。
樓船的好處就是上面的弓箭手比較多,噸位大,視野開闊,打起仗來很占便宜,而且唐軍的水軍戰船可不是用來看戲的,他們都是正兒八經的水軍戰船,戰船前面都會裝有一個見過的衝撞錐,專門用來在水戰之中撞擊敵船的武器,而且除了這種東西之外,有些戰船上面甚至還帶有一桿甚至是多杆拍杆,這個東西是用來遠距離打擊敵軍船隻的,對付體積較小,結構不是很堅固的戰船非常有效果。
唐軍的主將是年過六十的老將劉仁軌,他自由熟讀兵書,對海戰的認識可遠不是尚未開化的倭國人能夠相比的,他見到倭人用鐵索將自己的戰船都捆綁起來,立刻就想到了三國裡面的赤壁之戰。
而赤壁之戰中,曹軍的戰船之所以會被擊敗,很大的原因就在於當時吹得是東風,使得曹軍連鎖戰船處於不利的風向,這才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而此時也是東南風,不過風向卻對他們不太有利,所以想要實施火攻,就必須突破敵軍的陣型,搶占有利的上風位置才行。
倭國軍隊的海戰由於缺乏遠程打擊武器,他們的船太小,裝不下投石機和石砲,大型的床弩也不行,至於弓弩技術,他們和唐軍之間的差距還是相當的明顯的,所以他們過往的戰術都是,一窩蜂的衝上去,利用人多的優勢,跳幫作戰,將對方的船隻奪下來,將對方的船員全部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