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是在批評「體制」嗎?從字面上看著當然算是,然而他說這種話會有什麼大問題嗎?如果這都有問題的話,那肯定是個不太正常國家。
只不過在現如今的八十年代,咱們國家還算正常,所以這話李華勇敢說,老錢和團委老師也敢聽。
李華勇的話當然有其道理,這其中的邏輯也不難理解。拋開其他領域不談,僅在建築行業內就事論事的話,「集體主義」當然會阻礙建築大師的誕生。
這是因為建築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高度協作的行當,不說李華勇現在從事的施工,哪怕是從事建築設計,一個項目也很難由一個人設計完成。
眾人皆知香江中銀大廈是由貝聿銘先生設計,然而真要較真的話,這棟大樓真是他一個人設計的嗎?嗯,更準確的描述,說這棟建築是由「貝聿銘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也許更合適。
李華勇剛才說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由於建築行業本身就需要高度協作,如果你在這個行業再強調集體主義,那自然就導致建築師很難出頭,即便出頭了也很難揚名。
完全可以想像啊,香江中銀大廈能讓貝聿銘先生名揚天下,但如果是換成讓國內來做這個項目的設計的話,國內基本都是「某某省設計院」,「某某市設計院」,「某某行業設計院」,以這種名義出設計的話,那誰會知道設計師是誰?誰會對你「某某省某某市設計院」感興趣?
既然設計師的名字都不為人所知,那怎麼會有什麼建築大師?
李華勇說的這個問題,可能也算是國內建築行業的一個弊端吧。就在李華勇穿越之前,如果你在那時候統計國內排名前十的十大高樓,你會發現一個很憋屈的現象:
在這十棟高樓中,施工自然全部都是由國內企業施工,然而翻看這些高樓的設計單位,你會發現十棟高樓倒有八棟半是由外國設計事務所設計。甚至那棟聯合設計的大樓,也是由外國設計事務所為主,中方設計院為輔,名字排在人家的後面。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複雜,由很多因素湊成。
然而李華勇認為,咱們國家太過強調「集體主義」,應該算是原因之一,在建築行業,尤其是在建築設計領域,那最好還是多強調一下「個人主義」為好。因為這樣做更容易讓建築設計師揚名,而在國際建築市場,建築師的名望其實是非常大的競爭力。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因此哪怕李華勇的確是在「批評體制」,他也可以說得坦坦蕩蕩,老錢和團委老師也能聽得坦坦蕩蕩。
當然嘍,僅僅只有這條還缺乏說服力,這還不是無法誕生建築大師的全部理由,畢竟再怎麼說,這樣一條也只能算是「外因」,而世界上很多問題,真正起關鍵作用的那應該還要數「內因」。
而這個「內因」,那就是李華勇準備說的第二條。
李華勇稍微停頓一下後,他緩緩開口,說出了他個人認為的第二個原因:
「咱們剛才提到了四位業內前輩,探討為什麼在當下還沒誕生能和他們四位比肩的建築大師,既然承認和他們有差距,那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世人對他們這四位前輩的評價吧,也許就在這些評價中,大家就能讀懂其中的差距。」
在接下來,李華勇開始像背書一樣介紹起四位前輩:
「.....梁思成先生,,中國著名建築學家,他創辦了華清大學建築系,他撰寫了中國人的第一部建築史;他是解放後致力於保護古建築的旗幟性人物;他曾為保護北京古城牆奔走呼號,他畢生都在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世人對他的評價:融貫中西,通釋古今。」
「.....楊廷寶先生,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著名建築學家,多次參加,主持國際交往活動,在推動建築國際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建築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近現代中國建築第一人....世人對他的評價:融貫中西,通釋古今。」
「......童寯先生,中國近代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他設計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創新精神。他數十年不間斷地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和借鑑西方建築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並且早在30年代初,他就開始進行江南古典園
第三二二章 融貫中西,通釋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