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韋德拉斯防線,這是在半島戰爭中葡萄牙在英國陸軍的皇家工程兵指導下構築的。
十九世紀中期,火器技術得到了發展,而這也使上述戰術變得更加具有毀滅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美國的南北戰爭,在戰爭中雙方使用的都是這種自拿破崙時代以來幾十年來都在用的戰術,而當這場戰爭結束時,它就已經預演了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美國內戰中已經出現了壕溝、機槍、碉堡和巨大的傷亡。
戰爭末期的彼得堡之戰已與初期的戰役有了很大不同,像在第一次馬納沙斯之役這種初期的戰役中,雙方的部隊仍然可以靈活地運動,但到後期的一些著名的攻擊行動,例如葛底斯堡之役中的皮克特攻擊行動。展示了對躲在戰壕里的敵人發動攻擊是多麼無用。
這個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線膛搶得到了大量的生產和應用。這種射程為拿破崙時代滑膛槍兩倍,並且能在一千米的距離之外殺死一個人的武器使躲在壕溝里或一個臨時建造的掩蔽物後的人可以在很遠的距離外向敵人射擊。進攻方無法快速穿越它與防守方之間的大片空地,硬沖的話則會遭受重大傷亡。
與此同時,出現於內戰晚期的連發槍極大地提高了射速,自然也增加雙方軍隊的傷亡。
其第二個原因則是雙方仍然堅持拿破崙式的大規模衝鋒戰術,這也增加了傷亡,到了戰爭後期,散兵線戰術才成為了標準戰術,到了最後,人們為了對抗密集火力。採用了尋找掩蔽物和分散部隊兩種措施。
美國內戰結束後,塹壕戰的其他幾個要素也相繼出現,首先就是1874年發明的鐵絲網,它雖然無法造成嚴重傷亡,但是可以減緩敵人的進攻速度,這就給了防守戰壕的機槍手和步槍兵更多的時間來消滅敵人。
第二個出現的是炮火的改善。人類從古代就使用了各種形式的炮火,它從火藥得到大量應用至1860年塹壕戰出現的這段時間內一直是用來消滅敵人的主要武器,並且還只需要很少的步槍兵支援,但是克虜伯改進的鋼製後膛裝填式火炮卻增加了炮火的殺傷力量。
第三就是高爆彈的出現。它將炮火殺傷力增強了十六倍。
最後是液壓式制退器,最先使用它的法國75毫米野戰炮極大地提高了射速,進攻方與防守方之間的大片空地成為了無人區,想要穿越的話則會傷亡慘重。
儘管火力的改善和實行徵兵制的軍隊大大改變了戰爭的形式。可大多數軍隊完全不知道這些變化多麼具有毀滅性,所以也就沒有研究對抗措施。
在後世,一戰開始時大多數軍隊都認為這將是一場短暫的戰爭。雙方都將會使用拿破崙時期的戰略和戰術,一些騎兵單位被火車送到了前線。而他們的指揮官根本沒有想到騎兵在密集的火力面前是毫無辦法的。
等到戰爭開始以後,同盟國和協約國軍很快就意識到他們完全錯了。正面進攻得到的只有自己人的傷亡,於是便出現了一個有一個絞肉機。
如果說美國的南北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那日本的這次南北戰爭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章,但是與美國南北戰爭的不為人注意不同,日本的這次南北戰爭卻因為斯蒂文.馮.布魯斯的介入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斯蒂文.馮.布魯斯略次向徐衛請求到京都—名古屋沿線檢驗坦克的實戰效果,不過都被徐衛強硬的拒絕,隨後斯蒂文.馮.布魯斯便偃旗息鼓了一段時間,就當徐衛以為他放棄的時候,他竟然說動了德國參謀部組成了一個戰地軍官參觀團,以德國總參謀部的名義請求進入京都—名古屋戰線參觀。
徐衛可以義正言辭的拒絕斯蒂文.馮.布魯斯的請求,但卻無法無視德國總參謀部的意見,他還希望德國在一戰前能夠為他培養更多的陸戰指揮和參謀人員,於是德國成為了進入京都—名古屋防線的第一支參觀團。
德國軍官參觀團進入京都—名古屋沿線的時候正好趕上維新政府軍隊實力大漲,而執政政府卻因為保甲制度還未建成只有陸軍第一師和第二師以及摩托化步兵第一師和機械化步兵第一師三個團不足九萬人。
面對維新政府近四十萬軍隊的進攻,執政政府的軍隊打的是相當的艱苦,不過在這種兵力懸殊非常厲害的戰爭中德國軍官參觀團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維新政
第三百四十七章繼續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