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趣小說網 www.dabiqu.com
劉徹身為大漢天子,對倭奴之事確非信口胡謅,漢軍在釜山設立軍鎮和軍港後,早已引來倭人的注意,包括對馬國在內的諸多倭島小國皆欲遣使臣漢。一筆閣 www。yibi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想想也正常,對馬島本就緊挨著朝鮮半島,比到後世倭奴九州島的距離更近,島上的土著部落究竟是屬三韓部族還是倭奴部族,誰也說不清楚。
依史籍記載,大漢與倭奴正式的「官方接觸」也是始於武帝朝。
後漢書有云:「倭在韓東南大海中,依山島為居,凡百餘國。自武帝滅朝鮮,使驛通於漢者三十許國,國皆稱王,世世傳統。」
書中所謂的「韓」,即為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漢武帝雖出兵覆滅朝鮮,設立了漢四郡,但未曾完全占領整個半島。
劉徹提早近三十年對朝鮮半島用兵,雖尚未將衛氏朝鮮徹底滅掉,卻也逼其遷都南下,且不得不出兵替大漢征討三韓。
朝鮮對三韓動兵已有年余,大漢始建釜山軍鎮距今更已近五載光陰,若從大漢各世家糾集捕奴隊,僱傭水師戰艦運送,對三韓土著的血腥擄掠算起,可就足有將近年了。
年是甚麼概念?
後世的華夏抗日戰爭打了年,軍民傷亡超過三千五百萬,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更是無可計數。
慘不慘?
朝鮮半島南部就屁大點地方,壓根談不上甚麼戰略縱深,又為三韓和諸多部族分割占據,難不成還能組織起甚麼全民皆兵的「抗漢戰爭」麼?
早在釜山軍鎮建成前,東南沿海的弁韓就已被打廢了,只留下半口氣在苟延殘喘。
待到朝鮮出兵南下,諸多大漢世家捕奴隊聚集而成的「民兵」更是毫無顧忌,已然不滿足劫掠散居部落,從釜山軍鎮獲取大量兵械乃至攻城器械,押著戰奴去攻打弁韓城寨,甚至與朝鮮軍隊夾擊韓弁韓北面的辰韓。
漢軍水師也沒閒著,先是搭載大量捕奴隊在馬韓的西部沿海地帶登岸,隨後更奉旨演訓水師步騎,由步騎校尉唐濤親率步騎將士登岸作戰。
隨著大漢水師的軍制愈發細化,各路水師皆以一將軍領三校尉治軍。
步騎校尉,掌登岸作戰,統率步騎將士樓船校尉,掌航行停泊,統率羅盤士及操船水手火器校尉,掌弩炮火器,統率火器士。
近年來,大漢水師鮮少需登岸作戰,故樓船上的步騎將士在茫茫滄海長時間航行,又不似操船士和火器士般明日有事可做,可不憋得發慌麼?
高爆弩機和燃燒罐拋投機皆可從戰艦卸下,運送上岸,使得步騎將士可輕易攻陷馬韓沿海諸多城寨,只要不深入內陸,背靠大海,壓根就無需憂心軍需的後勤補給。
數年折騰下來,弁韓和辰韓已然覆滅,唯余馬韓尚在苦苦支撐,卻也已屢次遣使到遼東郡,欲覲見大漢皇帝,遞交歸順乞降的國書。
遼東郡太守竇嬰為官多年,連太尉都做過,深悉帝皇心思,除了給皇帝陛下呈了封密函,壓根就沒將此事呈報公府。
久久等不到皇帝旨意,竇嬰就曉得自個猜得沒錯,陛下是存心將三韓之地的蠻夷徹底誅絕,只是礙於仁德賢名,不好明言罷了。
馬韓若入朝乞降,陛下硬是不受,傳揚出去貌似也不太好,畢竟馬韓還真沒做過甚麼得罪大漢的事,大漢征討三韓就只為擄掠奴隸罷了,朝臣們也正因如此才支持出兵的。
大漢雖是鐵血尚武,然朝堂上也還是有較為溫和的派系,倒也算不得甚麼主和派,就是些堅持與民生息,不太想多動兵戈的治政文臣。
這也是文臣和武將的本質區別,武將若想更快的加官進爵,自要通過戰爭手段,文臣的升遷卻是靠著積累政績,慢慢往上爬,故而多是不太喜歡戰爭的,除非有極大的好處,譬如開疆拓土後設立新的郡縣,釋出大量新的官缺。
倒也談不上誰對誰錯,只是站在對己方有利的角度看待問題罷了。
皇帝劉徹覺著若為否接受馬韓乞降開朝議,朝臣們又會爭執不休,著實太過麻煩,索性就當不知此事了。
竇嬰將皇帝的心思猜准了分,見皇帝無甚聖諭示下,就更懶得理會馬韓使者了,命人將之遣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