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補充,然而被沈哲子派兵伏擊過幾次後徹底安分下來,駐紮在一座廢棄的大家莊園內,兩耳不聞外事,一心只聽風聲。
早先沈哲子離營前來曲阿,甚至還在弘徽營前招搖而過,此人都當視而不見,嚴厲約束兵眾不得追擊,已經是完全嚇破了膽。
話雖如此,但眼下並非無事之秋,加之紀友也知沈哲子但凡做什麼都有個明確目的,私下來此,絕無可能只是為了看望一下自己,所以又問道:「維周你離軍來此,可是已有破敵良策?」
沈哲子聽到這話後不免嘆息一聲,說道:「張健不愧驍勇善戰之將,早先勝他,也是僥倖,暴雨傾盆阻絕路途。前數日我幾番邀戰,都被此人輕輕擺脫。狡詐如狼,追之不及,懈則反噬。」
沈哲子這麼說,倒也不是虛言。他軍中不乏戰將,兵力又占優勢,圍追堵截,但張健卻始終游離在包圍之外,所流露出來的狡黠謹慎實在讓人頭疼。
這樣的苦惱也真是江東這樣獨特的地形所決定的,沈哲子所部並無大規模的騎兵,只有寥寥三百餘騎充作斥候游騎。水軍雖然舟船不少,但是依賴性又太強,張健幾乎不去靠攏大的水流幹道。而若是小水流,又完全發揮不出水軍的優勢。
當然這也是因為如今的張健並沒有什麼明確必守的戰略地點,他的存在本身便足夠給東揚軍造成極大困擾。追之不及,無法圍殲,但若是忽視的話,不知何時他又會跳出來狠咬一口。
聽到沈哲子的訴苦,紀友也頗為認同的點點頭:「張健此人確是一個人傑,我過往這段時間與他不乏接觸,此人不獨有勇猛,亦能敏察於事,不同於那些才具稍遜的勇將,於時局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沈哲子對張健是怎樣人倒沒有太大興趣,若僅僅只是眼前這些苦困,他倒也並非拿張健無可奈何。張健部眾四千餘,並非什麼不成規模建制的流寇,一面施以堅壁清野截斷其補給,一面在要害處有所布置,大戰場上調度圍追,趕狗入窮巷也非不可。
但是沈哲子今次出兵的目的也不是再去殲滅多少敵眾,獲取多少大勝。誠然張健希望能將他的主力牽制在這一片區域不去增援別處,這何嘗不是他的想法。若真的打定主意要將張健圍殲在此,且不說要發動更多的兵力,單單看對方如此狡黠謹慎,一俟察覺不妙,再流竄到別的地方去,也會讓戰局增添許多變數。
「維周,可不可以試著招攬說服張健?」
既然不能消滅敵人,那麼將之轉化為友軍,也未嘗不是一個選擇。紀友沉吟片刻後,便將早先張健兵敗歸來後內訌兼併管商部眾,而後前來向自己道謝的事情講述一遍。
「當時張健言辭頗多怪異,對維周你不乏嘉許讚賞,言外之意頗為發人深思。但當時我恐他言辭詐我,或是要探明我的心意再作懲戒,所以沒敢順著他話意講下去。」
將張健當時與自己交談的話複述一遍後,紀友又說道:「但也有可能這是他真實的心跡剖白,若他真的有心重歸於王統,引為己用未嘗不可。反正現在又是遲遲難以交戰,希望雖然渺茫,但試一試總不會有什麼損失。」
沈哲子聽完這些,倒是稍有錯愕。紀友的判斷以及當時的選擇,在沈哲子看來是沒錯的。張健大敗而歸,儘管兼併管商部補充了些許力量,但心裡的警惕肯定極高,用言辭去詐紀友,再正常不過。但是如果說張健因此而有降心,則不免有些過於樂觀。
張健這一敗於他而言誠然是重創,但若是放在整個戰局中,其實也沒有多嚴重。畢竟歷陽仍然掌控著京畿,形勢較之年初起兵時仍要好上許多。年初那麼惡劣的局勢,張健都沒有背叛蘇峻而是跟隨起兵,在當下而言,自然沒有可能這麼簡單就投降過來。
紀友見沈哲子沉吟不語,便自告奮勇道:「維周若有此念,我願為使去說服張健。非惟事功,只是不忍見刀兵濺血,人命虛耗。」
紀友心中對於張健,確是不乏欣賞,為其感到惋惜。憑此人之勇武才具,若非出身所限,有所建功是早晚的事情,若真的就死在這樣一場動亂中,未免太過可惜。
雖然對於招降張健不抱什麼希望,但見紀友這麼熱心,沈哲子倒不好直接拒絕。略作沉吟後,他才笑語道:「文學你這麼說,我是信得過。但即便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