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邊,三五成群的扯著閒篇,等著需要僱人的老闆們到來。老把式的麥客,可以一個人一天割掉三畝麥子!
這些被割掉的麥子,因為要轉到打穀場,路途遠的話,害怕在搬運的時候把麥粒撒掉,所以一般的麥客都會用麥稈擰成結,以一抱粗細為單位綑紮起來,立在地里,這是為了防止麥子挨著地面受潮。
再然後用架子車把綑紮結實的麥捆裝好拉出來,統一送到打穀場進行下一步處理。
沒有收割機的麥子,那才是最壯觀的,要讓現在的小朋友去走一遍流程,以後絕對不會再浪費糧食。
被綑紮好的麥子送到打穀場,有打麥機的,則會用打麥機脫掉麥粒,過程還能輕鬆一點,如果沒有打麥機的,那就痛苦了。
先得把綑紮好的麥子全部解開,然後薄厚均勻的攤平成圓形,在用拖拉機掛個碾子,繞著圓形去碾。
一邊碾,一個人站在裡面還得一邊翻,翻開的麥子繼續碾,一直碾到麥稈薄如紙片才算完。
再然後用三股叉翻挑,把麥粒都抖到下面,把最上面脫了麥粒的麥稈挑到旁邊,這就是麥草了。
麥草也是製作紙張的重要原材料,每年都會有人收購,有些農戶不想賣,就自己堆成麥草垛,留著以後燒火做飯,或者冬天燒炕取暖用。
下面留下的,則都是混合了麥皮的麥粒,這時候得用掃帚,利用巧勁,把最上面的麥子殼掃掉。
剩下最後的麥子還不乾淨,則會用風機去吹,或者用木掀鏟了拋到另一邊,在拋灑的過程中,麥殼因為輕,則會被風吹到另外一邊,而麥子因為沉,則會下落到腳下,完美的實現麥子和麥殼的分離,這道工序叫『揚麥』。
麥稈燒火做飯好,麥殼因為密度小保持的燃燒時間長,所以多用於冬天燒炕取暖。
收拾出來的麥子,最後還得用篩子和簸箕去掉裡面夾在的麥殼和塵土,留下最乾淨的麥粒,才能裝袋拉回。
再經過晾曬脫水之後,就可以拉到磨坊磨麵,磨麵脫掉的麥子種皮,則叫麥糠,也叫麥麩,所謂吃糠咽菜的糠,就是這玩意!對人來說沒用,但對豬來說,就是主食了,麥麩被當地人拉回來絆了水餵豬,那才是最節約的。
到這裡為止,勞累了一年的莊稼人,才能吃上新鮮的麵粉。
現在這年月,北方大部分人都已經不種麥子了,因為一畝麥子的經濟產能太低了,扣除種子、灌溉、農藥、肥料、機械的投資,所剩的利潤,也僅僅只有三四百塊錢而已,即使這樣,還沒算人工在內。
年輕人隨便去打個零工都比這個強,所以潘村寨和四環村的這些人,現在種地的,也只有中老年人了。
他們捨不得讓土地荒著,更適應不了每天閒著吃飽等死的生活。就利用這些山地,開墾了一些自己種。
所以每家人能分到的地並不多,徐主任和老伴、兒子兒媳,四個人也僅僅就分了兩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