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或者說叫沒有機械化的軍隊中,急行軍都是一個高難度的活。筆硯閣 m.biyange.net
甚至可以說,能幾日夜急行軍幾百里的軍隊,自古也沒多少。
在他們能急行軍走完這段路的時候,戰鬥的勝負基本就已經註定了。因為這樣的軍隊,是無敵的。
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這代表了良好的營養,堅決的意志,強烈的戰鬥欲望,上下目標的統一,讓士兵滿足的事後撫恤與獎賞,以及對自身絕對的自信。
孫子吳起列傳中說,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其實就很說明問題了。
不是說百里突襲就一定會失敗,而是能做到急行軍百里再去跟人干架的軍隊,實在太少了。
就封建時代的大部分軍隊而言,急行軍五十里後,士兵基本跑光,那是常態。
但張鉊的這支軍隊,肯定能打出千里突襲的效果。
因為這可以說是張周最為精華的騎兵了,而且關於長途奔襲,也有了豐富的經驗與心得總結。
張鉊將兩萬三千人分成了前中後三軍,前軍三千先鋒,由慕容信長為先鋒官,趙匡胤、章西豹、馮繼業等為副將。
這三千人全部是一人雙馬的輕騎,馬不披甲,人只披沒有護膊的輕甲,頭戴皮胃。
馬兒選最擅長長途奔馳的三代混血汗血馬,武器上不裝備馬槊,只裝備馬弓兩張、硬弓一張、羽箭六十支,馬戰橫刀一口,以及一天的水和乾糧。
他們作為驃騎兵,作用是為大軍探查前方道路情況,驅散遇到的小股敵人。
遇到目標後,先期纏住目標,等待大軍到達後發起突襲。
當然也可以在時機合適直接就衝散敵軍,然後把敵軍往大軍來的方向趕,讓敵人自己去送死。
因而慕容信長他們的速度是很快的,張鉊給慕容信長的最低要求,是用三天半時間跑完相州到冀州的五百五十里,然後尋找發現契丹大軍,並纏住他們。
這個要求可不低,歷史上那些一天跑三四百里的,要麼是逃命,根本不管還有沒有戰鬥力,要麼是籠統和誇大的。
其餘都是張鉊這種,前鋒不惜馬力的狂奔,發現並纏住敵軍,等待大部隊趕到。
然後記述上就成了一晝夜奔行五百里擊垮敵軍。
只是對於張鉊來說,他手下這些寶貴的河西汗血馬和河西折耳馬,捨不得這麼去浪費。
所以對慕容信長的要求是一晝夜跑一百五十里左右。
中軍主力則是一萬八千人,一人三馬,一匹馬負重甲胃和武器,另外兩匹馬輪流騎。
採取一匹馬先跑三十里,然後騎兵下馬步行十五里,另一匹馬再跑三十里辦法次第接力。
中軍就是戰鬥的主力,分為半具裝的驍騎兵一萬五千人。
馬兒只披簡單的面罩和胸前甲,人披布面鐵甲,裝備馬弓一把,硬弓一把,拋射的加長長梢弓一把,角弓弩一把,鐵鞭/啄錘一把,馬戰橫刀一口,梨花槍一把。
個別精銳還要裝備神臂弓一把,關鍵時刻作為下馬重步使用。
剩餘的三千騎,是一千五百人全具裝甲騎,各帶一個兄弟子侄為義從,人馬俱甲。
裝備馬槊一把、角弓弩一把,鐵鞭/啄錘一把,他們作戰的方式最為簡單,就是衝擊敵軍最頑強之所在。
後軍的兩千人,則基本就是干後勤工作的,一是快馬將給養送給大部隊,二是收攬掉隊的戰馬和騎兵,將後備的戰馬和騎兵送到中軍。糧草等輜重,也都在後軍。
當然,中軍主力如果打不開局面,後軍也會馬上投入戰鬥。
四月底,張鉊全軍以極快的速度,從魏州(大名)北上,穿過貝州,進入了冀州。
剛過冀州的武邑縣,劉知遠就親率四萬河東軍過深州(深縣),到達了冀州重鎮衡水縣。
而衡水縣與武邑縣,相隔不到六十里,張鉊險之又險的從劉知遠大軍的眼皮子底下,潛越到了他們身後。
這倒不是說張鉊這兩萬三千人打不過劉知遠的四萬人
第636章 漳水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