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創輝煌。
最後則是歐洲皇室當時非常流行床上政治,平均一個歐洲貴族擁有幾十個床伴都是正常現象,除此之外他們還經常開銀趴。
這種幾何指數的交叉排列組合,迅速讓梅毒在歐洲完成了最終進化。
當然,也不是說現在的梅毒就不厲害。
至少在現在的瑪雅文化土著中,大量城邦不斷的消失除了戰爭、水源、耕種技術低劣導致土地荒漠化以外,梅毒也要占到一個很大的比列。
奴隸社會早期的土著嘛,也沒個什麼道德與禮教的觀念,哪怕此時的原始梅毒並不兇猛,但經過幾十上百甚至幾百年的傳播之後,城鎮中病人猛增,健康者出於恐慌不斷離開,再來個外敵入侵,立刻就齊活了,城鎮基本就等著荒廢吧。
。。。。
昏黃的太陽下,趙虎頭正在抓緊時間奮筆疾書。
嗯,這東勝身洲還是太落後了,晚間照明基本要依靠火把,所以趙虎頭一般都是趁著天黑之前把事情幹完。
趙虎頭正在給張鉊寫奏疏,因為他們來到東勝身洲已經一年多了,情況已經基本了解。
現在是時候讓一批航海者,嘗試從滄浪之水(北赤道暖流)返回中土的時候了。
『臣,龍韜院第二屆,聖皇紹明七年畢業,門生趙一虎,於萬里之外的東勝身洲新鄴城,向聖人奏報:
門生於紹明十年四月,自燕國朝日行省仙台府仙台城出發,向東南登滄溟之水往東尋東勝身洲。
幸得聖人提點,全賴陛下庇佑,雖風急浪高、海天晦明、減員八成,戰艦幾乎全沒,但終是到達東勝身洲,還很快遇上了紹明七年出海的僧人延壽。
門生到東(勝身)洲後,剪除叛逆,屯田耕種,徵募勇士,開拓四方,今已十八個月矣。
聖人囑託必須要找到東洲之至寶,門生基本辦妥。
其一曰玉米者,有各亞種四種,乃是東洲土著賴以生存之主糧。
其產糧約與占城稻相當,無論坡地、旱田,不論肥瘦,耐熱耐旱,雖飄雪之安東,酷熱之嶺南,都能種植,但喜水卻不耐澇。
延壽大師在東洲四年中,共種六十三萬四千畝。
其中上田九萬畝,畝均產六百一十一斤。
中田三十五萬畝,畝均產四百九十三斤。
下田十九萬畝,畝均產三百二十七斤。
其除了產糧高以外,其杆與芯,皆有大用,門生曾試著烹煮之,略苦澀但能食,雖飽腹能力差,但也遠勝野草、樹皮。
既然人能下肚,想來餵養牲口是極好的,因此門生認為,綜合來算,畝產起碼還能再加五十斤上下。
以此觀之,聖人言此物可解天下百姓饑饉,誠為實言。
料想玉米至中土之日,當可徹底取代粟、黍、黑黍等,為國之重器。』
寫到這裡,趙一虎,也就是小名趙虎頭的這位天子門生,感嘆的停下了筆。
把玉米的綜合產量與中土相比,畝均四百六十斤的產量,可以輕鬆碾壓河隴、寧夏、河東的二百三十斤,關中的二百七十斤。
也遠勝蜀地、河南的三百斤和江淮的三百二十斤。
就是比起占城稻,也要高出二三十斤的樣子,且不像占城稻那裡非常容易擠占地里的肥力,味道上更是遠勝。
這樣一來,等玉米到了中原,基本就相當於憑空給大周多出了三分之一的地。
想到這裡,趙虎頭激動的手都開始發抖,想來日後某些鄉里小廟中,應當有他趙虎頭一個神位了。
當然,趙虎頭還不知道,玉米這玩意的潛力異常巨大,後世畝產兩千斤都不是問題,最少也能有一千四五百斤。
現在它提前到了有耕種天賦的中國人手裡,增產的速度應該快於歷史上。
興奮了一陣之後,趙虎頭繼續開始提筆寫到:
『聖人說的紅薯,門生也找到了,只是此物畝產雖然比玉米還要高,但本地殷人後裔甚少把它當做主食,多用來熬糖。
門生細細查驗後發現,此物雖然美味,莖葉也是一門好菜蔬,卻不耐飢餓。
申時末
第874章 大周幸甚 天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