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說,瀋陽的地理位置在東北三省中是江浙湖漢北最出色的,在從明朝開始到辛亥革命前,瀋陽都是東北的第一大城市。但是,辛亥革命之後,哈爾濱、長春等北滿城市就開始了快速發展,14年的時候我們就落在了哈爾濱之後。去年哈爾濱的常住人口更是突破了60萬,而瀋陽城才45萬人口。5年裡,哈爾濱的常住人口翻了3倍多,而我們不過才增長了50%。
我查過北滿各大城市的人口增長數字,雖然在增長人口的絕對值上,其他城市還落後於瀋陽,但是就每年人口增長的速度來說,我們大約排在七、八名之後。
而在財政收入上,哈爾濱大約是我們的三倍,長春去年也超過了我們,我們去年大概也就比吉林排名高一些。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因為哈爾濱、長春兩地在工業上的投資連續五年都高過了我們。
因此一座城市的工業越是發達,其財政收入就越高。財政收入越高,就越能投入到城市建設當中去,從而吸引更多的民眾遷移到本城居住。而一座城市擁有更多的人口,就擁有更多的便宜的人工,從而吸引更多的商人去投資,這就形成了一個不斷向山下翻滾增大的雪球。
所以我們想要追上哈爾濱奪回東北的中心地位,那麼就應當大量的吸納人口,並鼓勵中外商人來瀋陽投資辦廠。此前,吳主席過來瀋陽視察時也不是鼓勵我們在南滿鐵路西面建立一個大型的工業區的嗎?為什麼不趁著這個機會,把這個設想變為現實呢?
我們可以向中央要求一部分資金用於規劃建設南滿鐵路西面的工業區基建,然後再廉價出租給中外商人。這樣一來,瀋陽的工業區建設,京直災民的安置和吸引中外商人的投資,不就都解決了嗎?」
張榕看著牆壁上的地圖思考了許久,方才擊掌說道:「不錯,這確實是個一舉三得的機會。建立災民營區安置災民,最終把這裡變為工人居住區,既可以解決災民的安置問題,還能為那些商人興辦工廠解決勞工問題,確實是個好主意。我要先和其他黨內同志商議一下,然後一起給主席發電…」
在遼寧革命委員會發來電報之前,吳川也正召開黨內會議討論關於河北水災的賑災問題。徐景魁通過共和日報在當地的記者,了解的情況最為全面,因此會議一開始他就指出:「這不僅僅是天災,也是人禍。
前清也好,北洋政府也好,從1900年開始就幾乎沒有怎麼整治過華北的水利了,哪怕不遇到今年這樣反常的天氣,日後也是會爆發河流決口的問題的。
我個人認為,對於華北的賑災是應該的,不過光光賑災恐怕是不夠的,沒有一支可靠的隊伍去執行賑災的行動,我擔心最終我們用於賑災的糧食和物資,不僅沒有幫助到災民,反而會成為某些人用以牟利的資源。」
這一次宋雲桐倒是難得的站在了徐景魁這邊,他不免張口說道:「我支持徐景魁同志的主張,如果要對華北災民進行賑災,我們至少應當先獲得當地的詳細情況。
比如,本次受災的災民到底有多少?這麼籠統的給出一個200-300萬災民,甚至是更多一些的數字,這完全不能用於我們的決策麼。
而且我們還要清楚的知道,到底有多少災民可以在家鄉通過補種度過難關的,多少災民必須要出外逃荒的,還有多少災民只是單純的想要出去避一避洪水的?沒有這些數字,又如何讓我們去安排他們的去處呢?
黨和革命委員會的幹部必須要深入到災區,不僅要調查當地的受災狀況,還要把當地的災民組織起來生產自救。有必要的話,軍隊也應當跟隨賑災糧隊進入,以維持災區的秩序…」
不過也有委員把目光放在了災區之外,他們覺得這場水災雖然是個麻煩,但是對於正需要移民來填補邊疆地區,特別是充實濱海州的需要,卻是一個真正的好消息。至少,勸說那些沒有活路的災民去邊疆地區,總好過讓他們在家等死的。
當然也有委員憤憤不平的說道:「現在直隸南部不是北洋政府管理著的嗎?為什麼北洋政府遲遲沒有行動,我們不是早就提醒他們了嗎?他們要是早點把軍隊調動上去,未必會有現在的大決口。我們是不是應當發文給北洋政府,要他們給直隸災民一個交代…」
看著話題有脫離會議主題
第85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