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銘現在駐軍防守的地方,也屬於麻陽境內。所以袁祖銘還未布置好陣地就遭到了吳佩孚前部的攻擊,當然了,吳佩孚的前部部隊只不過就是一個連的騎兵而已,一個連的兵力本就不多,再加上是山地,騎兵也無法發揮他們的機動優勢,所以只是剛剛一接火,吳佩孚部的騎兵就暫時的撤退了。
雖然這只能算是一次不是戰鬥的戰鬥,但是正是這樣的戰鬥,使得袁祖銘知道了,吳佩孚部的戰鬥實力絕對遠超其他的北洋軍各部。為什麼這麼說那,其實很簡單,有時候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不單單非得要兩軍交戰才能夠看得出來,其實一支軍隊的紀律、速度、裝備等等都能夠看的出一支軍隊的戰鬥實力。
袁祖銘雖然擊退了吳佩孚的前部,可也正是這樣,才使得他這一次清楚的知道自己恐怕是遇到勁敵了,而且這個勁敵絕不是馬繼增所能比擬的。所以這一次輪到了他袁祖銘擺開了一面如臨大敵的態勢,他把本部的所有重武器擊中了起來,全部安排在吳佩孚部的進攻方向上,而且又趁著此時的間隙,將一部分的手榴彈通過繩子的串聯,組成了簡易的懸掛雷區,布置在自己的防禦後方,他希望以此來阻擋馬繼增部的三個團。
袁祖銘自己也端著槍,匍匐在戰壕里,通過望遠鏡不斷地向吳佩孚進兵的位置觀瞧,看起來這一次他是沒有了昔時攻取蜈蚣關時的從容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臨近傍晚時分,終於吳佩孚的大部隊趕到了,而且吳佩孚的部隊根本就沒有進行集結,便直接的向著袁祖銘的陣地展開了攻擊。
其實吳佩孚一開始的時候並不知曉袁祖銘陣地的位置,可是因為其前部騎兵與袁祖銘部接火,從而得知了袁祖銘部的布置防區,而吳佩孚在得到了這個消息之後,果斷下令,命令全軍火速趕到袁祖銘部的防區,對其展開攻擊,同時命令自己的後隊士兵,迂迴輾轉,爭取在自己大部隊正面與袁祖銘展開攻擊之後,襲擾袁祖銘陣地的側翼部隊,與此同時,吳佩孚還將自己的炮兵全部部署在了麻陽到黔陽通道兩盤的山地中,他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出於他對自己手下第六旅官兵的自信。
而且也是為了在自己德勝後,截斷袁祖銘部退守黔陽的路線,由此就可以看出,吳佩孚這個人到底是對自己的部隊到底有多自信,他沒有想到自己戰敗後會怎樣,而是只考慮袁祖銘戰敗後,如何的截斷其退守的通道,從而將其完全殲滅。
《孫子兵法》有雲,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翻譯過來就是說:以前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於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吳佩孚此時正是如兵法中所講的那樣,他將自己定位在了「不可勝」而後卻沒有「待敵之可勝」,而是將袁祖銘部定義在了「必敗」的位置上,不能說吳佩孚這麼做這樣的定位袁祖銘部不對,只能說是吳佩孚過於自信了,還未交手就將敵人定位到了「必敗」的位置上,這樣說起來雖然對自身軍隊的士氣有所提升,而且也使得自己的軍隊能夠在作戰的時候拼死向前。
但是也容易導致自己的軍隊成為「驕兵」,從而落得一個「驕兵必敗」的下場,但是這一點吳佩孚也是清楚的,他這麼一個精神韜略的人物,又怎麼會想不到這一點那?而他之所以清楚還要如此,實在是因為他不單單是對自己以及自己的部下自信,同時也是因為他知道在不遠處,還有要與他夾擊對方的馬繼增部三個團的兵力,三個團的兵力雖然差不多也將近了一個旅的兵力,加起來兩個旅圍攻一個旅,再加上武器彈藥充足,軍事士氣高振,這樣的情況下還不能夠戰勝敵軍的話,別說馬繼增那個司令怎麼樣了,就是他這個陣前大將,也恐怕在無顏面見江東父老了。
說到這,有一點要說明一下,那就是一個混成旅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其實說起來,一個整編的混成旅大概應該是三到五個團左右的兵力組成,由步兵、警衛、騎兵、炮兵、偵查、衛戍等兵種組成,但是實際上混成旅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