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家自古就推崇上邦要寬容、開闊、泱泱大度,人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庸,難得糊塗……
但到了現代不這樣了,至少很多人不信這套了,而是信另外一種說法,比如:
不瘋魔不成活。
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這些概念的都在說這麼兩點:強烈的欲望,是攀爬的動力源,以及做就做到極致,更容易勝出,更能攫取最大利潤。
種花家有一成語,叫做『錙銖必較』,形容非常小氣,是貶義,但到了現代,在很多人眼裡,它是一個正確態度。
所以才有那句: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崇拜金錢了。金錢代表著物質財富,崇拜金錢代表著對物質享受的追求和渴望。
追求財富和享受這本來沒什麼錯。
但它跟中庸的人生智慧中的『過猶不及』會時不時的發生摩擦。
辯證、修正,種花家自古就不缺對事物的兩面性的分析。太左或太右,反對力就會大增、喊停,中正平和才是王道。
猶太人不流行這個,他們從祖先輩上就是偏執狂、瘋魔、拜金主義者。
最早的資本雛形,出現在猶太人中間,傳-銷是猶太人搞出來的,他們幾乎是金融資本的代名詞,也是對沖基金的主力陣營……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源,最早跟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比鄰,後來遷徙到了迦南地,也就是如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一帶。
然後羅馬人來了,雙方因民族傳統、宗教等問題鬧的很不愉快。
必須指出,一神教從來都不是寬容類型的宗教,唯我獨尊,其他都是異端偽神。而猶太人信奉的猶太教,更是此中代表,基本不具備與時俱進特性,尖銳、偏執(即便跟同源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比)。
眾所周知,宗教與意識形態關聯密切,甚至可以說在,在宗教發明的那個年代,它基本就代表了信奉它的那些人的三觀,當然其中有深化、高端化、理想化的部分。
所以猶太民族是個什麼性情的民族,基本一目了然了。
用種花家的俗語說,那是一幫小性子的人,不大氣、不豁達、很敏感,你親近他們,他們會想,為毛親近我,有陰謀,你疏遠他們,他們會想,為毛區別對待,有成見!
應了種花家那句古話:近之則不遜,遠則怨。
但這種人很多都有出息。
猶太人1400萬人口,全球人口比例不到0.25%,卻獲得了全球22%的炸藥獎。牛人無數,就說近代的,愛因斯坦是,馬克思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是,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是,連制訂『機器人三定律』的阿西莫夫都是。
很多人都將之歸咎於猶太人的聰明。
其實並不是。
真正的原因就在於偏執。
這種性情的人總是心中有氣,憋著狠要當人上人,要裝比打臉。這種氣最能克服懶惰,奮發,對自己夠狠。
至於猶太人的愛財。
從表面向的歷史原因分析,當年兩次猶太戰爭之後,猶太人被羅馬人從最初居住地驅散,成為跟吉普賽人一樣的流浪民族。
在古代,西方跟東方的認知相似點之一,就是視商為賤業。
猶太人在很長時間都是各國人眼中的二等人,沒有公民身份的他們,不能成為貴族,也不許擁有土地、不動產,於是很多猶太人就利用流動的特性經商。
而他們偏執狂的特性,使得即便被打散,仍舊保持著以猶太教為主的民族特色。包括抱團、排外、內部通婚等等。
這也成為他們始終是當地人眼中的外鄉人的一大原因,畢竟他們的行為和民俗活動總是時不時的提醒當地人,他們的獨特性。
人性經不起考驗,沒有土地和不動產,那麼財富怎麼表達?自然是能拿走的家當、首飾,以及現金。
所以反猶太人,自古就是件有錢賺的營生。
另一方面,偏執狂特性讓猶太人將商業推進到了一個極端的狀態,從低買高賣到後來的放高利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