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袁術的大軍出現在洛水南岸的時候,金墉城上,張沖和于禁、楊茂、荀攸等人正好在城頭上看得分明。
張沖是前日夜就縱馬趕回京都的。
彼時泰山軍依舊和袁紹大軍對峙於洛水,當時楊茂和于禁還對張沖表達過擔憂,覺得袁紹這麼久都不採取總攻,是不是有什麼謀算在裡面。
但張沖卻知道,袁紹這是犯了他的老問題,那就是多謀少斷。在小事上他這人精明果斷的不行,可在大事上卻左右兼聽,但不能速斷。
所以張沖對二帥說了句:
「這就是袁本初,不足為慮。」
之後的兩天他就一直在金墉城中閱讀這些天的情報,他西進的十餘日,無論是北面還是東面都有大量的情報匯集到他這裡,需要他及時批覆。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關羽那邊來信了。
他說在黑夫的河濟兵團抵達後,他與曹操又進行了一次野戰,此戰小勝。雖然還未能將曹軍趕出魯中南,但卻在奉高等地憑藉汶水構建起了防線。
經過一次大敗後的關羽在軍報中很是清晰的表達了自己此戰的方略:
「堅壁硬砦,以護田兵襲擾敵補給線,以待京畿勝負之分。」
張沖閱此,大是高興,對荀攸道:
「雲長僅此蹉跎,未來不可限量。」
之後張沖就聽了于禁和楊茂二帥對現在局勢的陳辭。
他們自張沖西進後,就按照張沖的吩咐在洛水以北,依託漢室留下的壁壘構建防線。
但無論是張沖還是袁紹都很清楚,這一次決戰並不是什麼乏味的攻防戰,而是排陣廝殺的陣戰,所以兩邊都只是將壁壘作為兵站使用,更多的精力都是用來訓練部隊的野戰能力。
而張沖和袁紹不約而同選擇的戰場就是在京都的東面,具體就是伊水與洛水相連的那片平原。
這片平原的北面是洛水,南面是伊水,可以說這道兩河平原是洛陽盆地最精華的地區了。
而這塊地方也不小,其東西最長有七十里,南北最寬有十里,可以說最天然的決戰場所。
此時的情景就好有一比,洛水以北的泰山軍,和伊洛水以南的袁紹軍,就好像兩個蓄勢待發的拳擊手,而他們的拳台就是這塊兩河平原。
一旦兩軍分別渡河踏上這塊地方,那最後的結果就只能一方勝,一方敗,沒有第三種可能了。
從這一角度來說,其實無論是張沖還是袁紹都頗有點迷戀大決戰,這其實也難免,哪個男人不著迷賭,一把壓上,富貴看天。
而伊洛河地除了大而平整這個優勢外,還有水路優勢,無論是北面的泰山軍還是南面的陳國軍都能依靠洛水和伊水供應補給。
甚至因為泰山軍已經完全放棄了伊水一線後,整條伊水就成了袁氏兄弟兩最重要的補給線。
從南陽一帶運輸來的鹽巴、糧秣、輜重源源不斷的行駛在伊水上,供應著兩袁大軍。
接著於、楊二帥開始簡述這些日他們的戰果。
此前張沖曾令他們多出輕騎和小股部隊去襲擾袁軍,以測評各軍各營的虛實,哪一隻戰力更強,哪一隻又比較懈怠,甚至哪一個營將比較莽撞,都可以通過這種小規模的出擊試探出來。
而張沖走後,於、楊二帥在商量後又覺得此種方式也可以用來襲擊敵軍的補給線。
所以二帥令每營出戰鼓三百面,每每出騎便擂鼓以壯聲威,而又將各營最後剩下的騎軍集中起來使用,每番皆出五百精騎,晝夜輪番過河,四出襲擾敵軍。
袁紹的七萬大軍皆布置在萬安山到伊水一片的地區,其補給主要就是兩條線。
一條是從南陽過來的,走伊水,一條就是走較為艱難的萬安山大谷道。
其中南陽那邊因為還要供應袁術的四萬大軍,其實能漏到袁紹這邊的很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