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代表大會更加早一步改組的是軍部。
因為這不需要誰來批准或者商討,高繼沖直接說了算。
新成立的軍事委員會把施睿靜和吳夏都拉了進來,施睿靜是作為公共安全部門的負責人,而吳夏時作為總理府的負責人。軍事委員會下設公共安全司、情報部、參謀部、訓戰部、武器裝備部和科技部,六個部門。六個部門的部長加上常務委員,組成最高軍事委員,這個最高軍事委員會也是起到代替高繼沖做決策的作用。
代表大會和軍事委員會的成立,實際上是讓王府分掉了總理府的一部分權利。不過也把高繼沖這個王爺的權利給分掉了。
二月,監察司開始拆分,公安部分的人員併入軍事委員會管轄,實行和軍隊相同的管理。不過總理府有向軍事委員會申請調動該部門行動的權利。但是總理府無權調動軍隊。這是軍隊和公共安全司的區別。
廢除舊官制是從軍事委員會開始的。所有的部分實行部長制。而朝廷給的將校尉銜職變成了軍銜,有軍銜不一定有軍職,軍銜只是作為待遇的一個評判標準。軍銜軍職的配套,敬梁正在研究,因為這是為了脫離朝廷之外擴軍的一種方法。
因為軍校生這兩年有迅速增加的趨勢。現在軍校里的再讀學生超過了一萬人。海軍和陸軍經過軍校短期培訓的學生超過了八成,所有的軍官都是軍校生。
這些士兵都很年輕,因為訓練和作戰受傷而退役的戰士每年也不過一兩千人,而且這些人只要不是殘疾,都在公共安全司繼續服役。有部分進入武器裝備部和科技部進行武器研究和試用的工作,
顯德四年年終統計的結果,一線作戰部隊到了十一萬人。但是科技以及軍校、後勤,軍工廠的人員卻已經接近三十萬人。這還是工廠在軍民分離的過程中進行一再精簡的結果。
所以突破朝廷給的編制是遲早的事情。
高繼沖的新政策,再一次在朝廷之外自己另創一套。渤海所有的人其實都希望脫離朝廷建國,這個政策走了很實際的一步。所以雖然與傳統不符。渤海大大小小的官員也都默認了。
三月,趙匡胤班師回朝,柴榮不可能讓他一直膨脹下去,所以還是開始用郡縣制從地方給趙匡胤削權。
南漢已經是苟延殘喘。現在的問題是先拿下蜀國,還是對南唐動手的問題。
不過柴榮有些害怕南方尾大不掉,所以新提出了攻取燕雲的戰略。實際上就是南北力量需要平衡。瘟疫影響了北方,可沒有影響南方。
開春之後,雖然有了渤海利用的預防和診治方案。可是並沒有遏制傷寒的流行。至於小水痘。還沒有傳到大周,遼國正在北部拼命撲殺疫情。這個時候管不了先前渤海指責的什麼暴虐了。真要讓小水痘流行,遼國就亡國了。
由於大周和遼國都沒有渤海如此充足的醫療和醫藥資源,雖然地方官員也十分盡力,但是損失還是不小。
柴榮認為,這是不是危機,反而是一個機會,應該乘機拿回燕雲十六州,由於渤海已經奪走了遼國的後方,所以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遼國。只能像以前的匈奴一樣逃向西方。
這個計劃非常不錯,但是就是要冒著把南方軍隊強行調往北方疫區的問題,弄不好,這部分的傷亡可能遠高於實際作戰的傷亡。朝廷內部支持和反對的人進行著激烈的爭吵,大周第一次出現了議而不決的現象。
而渤海,總理府再次進行重組,正式在政府廢棄舊官制。組建民政、法務、稅務、農業、海洋、工業、交通、商業、教育、科技十個司,把農林漁牧都合併到了農業一個司。把堪輿司合併到了科技司,把交通運輸從商業司分離出來。
除了這九個司以外。總理府還設了組織、資源、規劃、外事、新聞出版與文化五個辦公室。
地方取消了郡,而正式改為省。政務院和各地衙門改為不同級的地方政府。政府除了沒有外事部分以外。按照總理府對口機構進行設置。各司在各地方組建局、處和所,這些部門聽從地方政府和上級部門的雙重領導。
以前混用的舊官制一律廢除,該用新機構和新官制。也就是部門首長負責制。
總理府和地方政府在改組的同時,開始進行代表大會的宣傳。主要是宣傳代表怎麼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