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就可以得到最初的海綿鐵。</p>
在塊煉鐵紅熱狀態時,再經過大力鍛打就可以得到熟鐵。</p>
如果當時要得到鋼,則再使用固體滲碳法為海綿鐵加碳,然後反覆熱鍛或冷鍛以去除鋼鐵里的雜物氣泡。</p>
這種技術製作的熟鐵工具、兵器和鋼製工具、兵器在羅馬帝國時期的西方遺蹟,以及春秋到西漢年間的中國墓葬中出土很多。</p>
直接還原法出熟鐵,如果鐵礦品質很好,則可以得到品質極佳的海綿鐵,否則就只能產出品質不好的海綿鐵。</p>
實際上,即使是現代的一次還原法,也需要品質極高的鐵礦。</p>
有人認為,大馬士革鋼就是因為其使用的鐵礦石品質非常好,而成為古代最好的鋼鐵,但是也有些人對此不認同。</p>
在亞洲,從東漢開始,中國就從直接還原法發展到了間接還原法,亦就是生鐵冶煉。</p>
由此西漢到東漢時期,中國人搞出了生鐵、鑄鐵、可鍛鑄鐵等一系列生鐵產品,並使用了高爐來批量生產。</p>
根據此後已經發掘出土的幾座高爐遺蹟來看,它們的基本結構和近代高爐差不多,工作溫度一般在1300度上下,有獨立的入料口、進氣口、排渣口、出鐵口等結構,通過爐底積存的鐵渣計算其高度高達6米以上。</p>
高爐的特點是持續生產,只要不停地從入料口投入礦石和燃料,鐵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日產生鐵料可達1噸以上。由此可以十幾年不斷。</p>
中國通史也認為,到宋明時代,中國的官辦鐵廠只有一二百家,但是年產生鐵高達數萬噸。</p>
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應該超過十萬噸。</p>
當時西方的生鐵生產要等到1516世紀才出現。</p>
也就是說,西部世界在批量冶鐵技術上,遲於華夏民族數百年。</p>
東漢時期,華夏工匠發明的炒鋼法。</p>
經過事實考察下來發現,這種技術有點言過其實。</p>
因為東漢的炒鋼法是單室炒鋼,英國那個炒鋼是雙室炒鋼反射爐炒鋼。</p>
反射爐炒鋼最早在中國明代的湖南地區投入使用,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仍有些小作坊在使用這種方式生產鋼製品。</p>
炒鋼法是用生鐵炒煉出鋼。漢代的方法是用碳粉和生鐵包起來進爐燒,待生鐵加熱到半液態後開爐不停地攪拌。</p>
大量的攪拌使得雜質和碳一起被析出排掉,剩下的就是品質較高的海綿鐵。接著按原樣鍛打、滲碳,即可得到熟鐵或鋼材。</p>
炒鋼和塊煉鐵出的都是海綿鐵,還需要此後繼續進行熱技術處理。高明的炒鋼工匠,可以根據經驗,控制炒制時間判斷出產品成分,這樣可以不經過滲碳而只用鍛打得到低碳鋼,但很少能得到中碳鋼和高碳鋼。</p>
就此看來,是否出好鋼鐵還是看冶鐵的最終技能,而塊煉鐵應該做不到這一點。</p>
因為塊煉鐵要停止冶煉過程必須拆毀爐具,不能像炒鋼那樣精確控制炒煉時間。</p>
此外,由於後期出現的熔煉高爐的生產效率極高,半液態下碳的析出速度也高,高爐炒鋼的生產效率也大大高於塊煉鐵。</p>
人類的技術工匠,通過反覆熱鍛來提高鋼材的質量,自然也鍛造了八面漢劍這種歷史名劍系列。</p>
華夏民族在漢朝時期,兵器的製造就已經很成熟與先進,至少冶鐵,鑄件技術比世界早600年以上。</p>
灌鋼據說是當時只有中國工匠在用。</p>
當時還有一種最小眾的鋼鐵冶煉方法,叫坩鍋法,也就是液態半液態煉鋼法。&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