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演奏鋼琴,就像是作者行文,看起來故事開始系樸素迷離,其後令人神魂顛倒,有時情節緊扣,有時文不對題,事實上人類喜歡一種情節上的變異和一種最終結論的捕捉,更是為情節和故事的跌宕起伏而神魂迷離。
只要主體靈魂尚在,行文和作曲都是一個道理。
問題是好的作品,都是表面形式看來貌合神離,但是又像是散文,它貴在神魂最終一體。
鋼琴難度為排名第5的勃拉姆斯《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此刻在鋼琴大廳響了起來。
於是掌聲雷動,很多觀眾顯得異常的興奮。
就是這事實已經在演繹的三個鋼琴曲目,都足可以使得這時候演奏的梅洛大師,堪稱鋼琴界的一位頂級大能。
勃拉姆斯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881年。
從莫扎特、貝多芬時代起,經舒曼、蕭邦以至近代作曲家創作的協奏曲,基本都是三樂章結構,但勃拉姆斯為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增加了諧謔曲樂章,從而使作品擴充成為四個樂章,形式和性格都已接近於交響曲,獨奏樂器也成為樂隊的一員,這種交響化的理念脫離了協奏曲原來「競奏」的意義,因此,這首樂曲有時候也被後人稱為「由鋼琴主奏的交響曲」。
事實上鋼琴從輔助演奏,變成一種音樂會的主題音樂器械,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
這首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十分特殊:首先樂曲採用協奏曲歷史上罕見的四樂章形式;其次本曲中的主奏鋼琴並未占據絕對主導的地位,作者特意讓鋼琴與管弦樂「完全平等」。
這首協奏曲既無莫扎特式的一種連貫性的流暢,又無貝多芬式的曲聲雄壯,是地道的勃拉姆斯式作品。
與鋼琴的第一協奏曲相比,它顯得更加沉重暗澀,技巧也特別難。
有人講勃拉姆斯的降b大調協奏曲是「要鋼琴家血汗的至難協奏曲,它不要鋼琴家的妙技,而是要他們成為苦力。」
這首樂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獨有的沉著與厚重,同時又有他明朗、溫柔的另一面。
當時的1878年春,勃拉姆斯第一次到義大利旅行,這一南歐古國的風土人情,給當時的音樂作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開始構思這首樂曲。
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訪問義大利,這一次徹底喚起了他的音樂靈感,於是回國後立刻伏案疾書,當年夏天便完成了這首樂曲。
實際上,本曲中的古典義大利風格並不明顯,但無疑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堪稱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這部作品最後完稿於1881年,同年11月9日作者本人擔任鋼琴獨奏使用樂譜草稿,在布達佩斯歌劇院公開首演。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降b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這是傳統的雙呈示部。
第一呈示部是管弦樂,首先由圓號奏出由兩小節組成的第一主題動機,鋼琴推遲一小節跟上,像影子一樣進行模仿,木管聲部進行發展,略帶傷感的第二主題,由小提琴呈示後樂章進入第二呈示部,鋼琴呈示新的主題並逐漸發展,第二主題鋼琴則以熱情洋溢的變奏呈示。
此刻的梅洛讓小提琴大師黛安娜,來作為演奏助理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歷來,鮮花需要綠葉相襯,何況女小提琴大師黛安娜也是一個技法很驚艷的女人。
f小調展開部後,音樂進入再現部(第二主題用降b小調)。
尾聲中管弦樂奏出第一主題的部分動機,鋼琴用華麗的琶音伴奏,最後以強有力的開始動機結束。
我在大廳看到薩克斯著名演奏家斯羅芬,著名音樂指揮家凱文拉瓦爾,這都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個事實。
因為本樂章勃拉姆斯寫得厚重而有力,頗具勃拉姆斯獨特的個人風味。
貫穿樂章始終的主題動機,由雄渾的圓號引入,鋼琴隨之加以應答。
在樂隊整體協奏下的鋼琴曲調,時而溫婉優美,時而熱情壯麗。本樂章中有許多處理方式與古典派協奏曲截然不同。
在進入其第二樂章時,熱情的快板,d小調,3/4拍子,三段體。以其典型的諧謔曲,但奏鳴曲式結構非常清晰、規模龐大,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