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明白,官渡之戰是袁紹及袁氏集團由盛而衰的轉捩點,此役之後,袁氏集團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從此日薄西山,霸主夢碎。而要加速這一過程,就不能讓袁紹活著回到河北。從馬悍向烏巢扔出第一根火把之時,他就等於接替了曹操在歷史上的角色,接下來與袁氏集團河北角逐的,將會是他而不再是曹操。只有袁紹死亡,河北才會四分五裂,他才有機可趁。
馬悍可不想等袁紹悲憤吐血,蹉跎數年之後才被老天收去。只有儘快乾死袁氏集團,統一河北,才能掉轉槍口,將三國最具潛力的梟雄曹操及其死忠追隨者徹底收拾掉。
所以,袁紹必須死!
袁紹兵敗官渡之後,只有兩個渡口可以逃回河北,一是延津,一是白馬津。馬悍斷定對方會走延津,依據就在於延津對岸還有一支袁軍大部隊——蔣奇的黎陽營。
有了黎陽營的接應與殿後,袁紹才能得到最大保障安全渡河,換成他馬悍也一樣會走這條道。不過延津適宜過渡的碼頭有好幾處,袁紹會走那個碼頭,這就不得而知了。
即便是使用「金手指」探測也沒用,因為所有碼頭都會擠滿殘兵敗卒,絕不會有哪個碼頭空置,袁紹究竟會混雜在哪個碼頭,這就需要近距離偵察了。
於是馬悍自率三百重騎與弓騎坐鎮,將二百輕騎兵全部打發出去,從延津至白馬津六七十里沿岸八個渡口,全部安插游哨,每伍一組,負責兩里範圍。除非必要,不得殺敵,一旦發現袁紹中軍行蹤。立刻回報,不得有誤。
阿蘇之所以帶傷拚命跑回,就是因為他所在的小組發現袁紹蹤跡,小組一分為二,三人繼續監視,二人飛騎回報。但在途中被袁軍巡騎發現,十餘騎圍追堵截,二人奮力反擊,馳射配合,殺敵過半。終因寡不敵眾,一龍狼悍騎中箭身亡,阿蘇也負了傷,棄馬躲入蘆葦盪,方才僥倖逃脫。當然,若不是他堪堪跑回駐地,再耽擱下去,怕也難逃五騎追殺。
阿蘇冒險帶回的消息,同樣也得到了袁軍騎士的佐證——袁紹率八百騎兵。正於距此二十里的渡口登船,即將逃回河北。
馬悍騰地站起,向鷹奴下令:「放鷹訊,召集所有游哨。」旋即向三百龍狼悍騎下達命令。「全軍上馬,截殺袁紹!」
……
延津渡,擠滿了無數從官渡敗退的士卒,這些殘兵敗卒絕大多數是步卒。因此裹協於其中的一支全副武裝的甲騎就分外惹人注目。這支騎兵足有近千騎,裝備精良,神完氣足。絲毫沒有敗卒的悽惶。許多袁軍士卒都認出,這正是他們的大將軍扈從衛隊「大戟士」。
大戟士,河北軍中少有的重步兵。行動騎馬,列陣步戰,兼具機動性與攻擊力。只不過,這支軍隊被袁紹當做宿衛,不到生死關頭,不上戰場。這些年來,也就當年的常山大戰時小試牛刀,此後再未出戰。至於官渡之戰,從頭到尾都是袁紹摁著曹操打,就更不會出動這精銳中的精銳了。
如果當初火燒烏巢時,馬悍碰到的是這支強兵,怕不會那麼容易得手。而袁紹空有強兵,卻不捨得使用,結果到最後,這支三國特殊兵種,未能活躍於戰場,而是淪為保鏢,護著主人,狼狽而逃。
袁紹與他的一眾行軍幕府從事,就在這近千強兵的團團環護下,登上雙層檻舸,憑欄而眺。但見黃河滔滔,遍野潰兵,泊岸不過大小船隻十餘艘,竟被無數潰卒擠成蜂窩。不少士卒為求上船,甚至願意抱在船舷邊漂流過河。
沮授看得直搖頭:「這可不成,如此擁擠,非翻船不可。」
袁紹對身旁剛取代張郃成為大戟士司馬的郭援道:「子經去疏導一下。」
郭援躬身道:「末將的職責就是護衛主公安全,當此危局,不敢擅離。」
袁紹慘然一笑:「孤已至此,與死何異,奈何以死懼之。」
沮授、荀諶、郭圖、陳琳等一眾謀士齊聲勸戒:「主公萬勿墮志!今我雖敗,仍有數萬將士倖免北還,元氣雖傷未散。待主公還師鄴都,臥薪嘗膽,厲兵秣馬,三五載後,必可再謀河南。天下誰雄,亦未可知啊!」
袁紹只是垂淚捶欄:「此天不佑孤,非戰之罪。」
沮授忍不住道:「當日授曾有言,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
第三百四十九章 【狙擊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