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只要有什麼想法,元神自然會牽引元氣自動對材料進行煉製。
研究人員苦苦思索,不斷試驗後,終於利用適宜的陣法結合新的高能晶石,模擬出對材料進行不同頻率的輻射,得出種種不同性質材料的處理方法,使得材料科技一日千里。
新的發動機,採用新的材料,完全利用新技術進行冶煉,加工,還設計了新的能量迴路,對新能源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新材料又保證了發動機能夠達到極為強勁的輸出,同樣,還能夠瞬息間達到輸出峰值,強勁的加速度,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的,也不是運輸工具的強度所能承受的。雖然弄出不少「怪物」,但是也不得不重新設計運輸工具。
得益於發動機技術的轉型與提升,軍事應用科技組的研究員們,設計出了可以在太空中飛行的亞光速引擎,如果不是過載問題,利用新材料製造的太空梭,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加速到最高速度,每秒27萬多公里。當然,這只是目前從實驗室里通過演算得出的數據,暫時還無法驗證。
雖然以現有的實驗室規模無法製造出這麼大的飛船,但是小型的,譬如戰鬥機、軍用運輸機等等,都造出了實物,並進行了很多實驗。實驗都是在研究空間裡進行的,所以沒有驚動任何其他國家。
飛行器載人飛行測試,利用了全新的操作模式,全腦波操作,雲羅在測試的時候,完全無視了過載,因為元神本身勘破了虛實,所以他根本就沒管多少過載。他把所有的運輸工具與飛機都開了一遍,按照大氣層內的模式,最高加速到30馬赫,發動機和機體都承受住了大氣摩擦和瞬息加速。
軍方的很多試飛員也參與了試飛,當然,他們試飛的時候,智能化程序被限定了不能長時間超過3.5g,極限不能超過9g的加速度。雖然限定了過載,不過可以看得出,他們從飛機上下來後,雙眼簡直要冒出綠光。
無人飛行中,戰機和運輸機都以超過100g的加速度進行加速,但是一體化的機體完全沒有變形。最後都加速超過了第三宇宙速度,就是說,憑這些小小的飛機、運輸機,只要不考慮駕駛員生存問題,那飛出太陽系都沒問題。
不過這一類飛行器,操作雖然簡便,但是對操作員的身體要求卻非常高,一般來說,高機動飛行能夠持續10多分鐘就極其厲害了,最後不得不從原來雲瑾那裡修行過的一些軍人來進行試飛。他們可以在10g左右的過載下連續操作一個小時,那些試飛員直呼變態。
還有一種新的通訊科技,完全利用超高能級的能量驅動,發出新的感應波,配合新材料,做到了超遠程實時傳輸,雲羅雖然沒有雲瑾如今那麼高的層次,但是他還是利用大挪移術,在星空中一次可以瞬移極為遙遠的距離。
他帶著做好的一批通訊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挪移到太陽系外,進行了實驗,結果驗證,在這段連光都要走大半年的黑暗地帶,可以做到實時通訊。
這種研究的瘋狂勁頭,連天體物理等等諸多對宇宙研究的科學家也連帶著瘋狂起來,利用這種高效的通訊手段,對整個宇宙進行觀測。他們製作了一組用來對整個星空觀測的巨型天文望遠鏡,部分是光學觀察,部分使用這種感應對宇宙觀察,然後在學院城裡的天文台可以得到實時影像。
雲羅只得又辛苦了一次,再次挪移到星空裡,特意找了一個周圍沒什麼光源的地方,把這些望遠鏡布置好,這樣對觀測結果有很大好處。
天文望遠鏡布置好之後,接下來的時間裡,得到的成果讓那些天文學家們幾乎興奮得腦溢血。尤其是利用新通訊感應技術的觀測結果,不僅層次分明,而且對於宇宙背景輻射的觀測比光學儀器的觀察更為直觀和精確,對於宇宙演化還有時空結構等等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當然,還有很多新的應用科技,仍然在源源不斷地在研究室里誕生,不過國家為了不刺激西方國家,暫時沒有公布。不過為了振奮民心,國家決定還是公布一部分民用成果,包括一些在研究空間內「完全沒什麼用」的電池,交通器的發動機。
另外,劉丹寧建議,還是通過江寧大學的應用物理研究所的名義來發表,讓別有用心的一些人把目光聚焦到江寧。
作者按:雲瑾已經對新科學做了一個最基本的註腳,那就是要用超脫的眼光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