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四個皇帝在紫禁城辦的大婚,同治、光緒都是。光緒大婚的時候,提前做了很多準備。這時定燒的大婚專用瓷器,大部分都是粉彩,說明粉彩當時的社會地位比青花高。這時景德鎮御窯廠也大量燒造青花祭器,為東、西兩陵做準備。我們都知道,清代的皇家陵寢是清東陵、清西陵,當時陵寢中需要大量隨葬品,比如青花大缸等等,所以當時政府下令大量燒造。
同光時期還有一類比較精美的官窯青花瓷器,比如「體和殿制「。體和殿,是慈禧太后住在儲秀宮時用膳的地方,所以「體和殿制「的瓷器說起來都是她的餐具和日用器。慈禧太后當時要求自己用的瓷器,都要署上自己曾經住過的殿堂名,比如還有「儲秀宮制「的瓷器。這些瓷器上引用了一些外來的帶有點兒洋味的圖案,有些立體感。再有,慈禧在50歲、60歲、70歲大壽的時候,都大量燒造賞賜用瓷。史料記載,慈禧太后50大壽的時候費銀大壽的時候費銀大壽的時候費銀38500兩。
中國歷史上的收藏熱,同光中興到民國時期是第四次。這一次跟此前的三次有所不同,前三次都是內需,這次是外需。由於西方列強進入中國,大量吸走中國的瓷器,用各種方法使中國瓷器流向國外。我們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裡看到的中國瓷器,大部分都是從這個時期流出去的。由於這次收藏熱,大量仿品出現。這時仿品的目的就是欺世,跟乾隆時期完全不同。乾隆的摹古是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清末的仿古則是要牟利,為了欺世。大批西方人湧入中國,他們無法判定瓷器是哪個年代的,都是憑感覺買東西。那時候也沒人教課,也沒有《百家講壇》,沒有人教怎麼鑑定。
那麼,西方人最喜歡什麼啊?「刀馬人「。我講康熙時說過,所以晚清仿了大量的「刀馬人「。西方人不是喜歡嗎,給他找個老的太麻煩,畫一個多容易啊,得了,現畫一個賣給他吧。於是當時大量仿品都流向了歐洲。我就見過一個朋友買了這麼一個青花大瓶,他跟我說:「我這是去歐洲旅遊時買的,不是在國內買的,這是康熙的,你看底下寫著「大清康熙年制「呢!「我說:「僅此一條就錯了。「因為我們能見到的凡是畫刀馬人物的大瓶底下,從來沒寫過「大清康熙年制「,一般都寫明朝的年號。我告訴他這是晚清的仿品,說起來也有一百多年了。
那麼,晚清跟康熙的刀馬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康熙的刀馬人一看就是在打仗,氣勢都出來了。晚清的打仗,就不太像打仗了,像戲劇片,兩個人比劃一下就完了。我跟那朋友說:「你這哪兒叫打仗啊,這叫打架!「另外,畫得也不是很豐滿,細部不注意,人物弱,布局散。
在收藏中,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你喜歡刀馬人,就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曾有兩個時期流行刀馬人。第一個時期是康熙時期,是一種創作;第二個時期是同光中興,是一種模仿。你要知道創作和模仿之間的區別,這非常重要。
今天來看清末的仿品,質量都比較低,要讓我看,一眼就能看出來。倒是如今的仿品,仿得比同光時期更好,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信息跟今天的信息相比較,溝通能力特別差。你要想仿一個瓷器,必須得找一個原型擱這兒看著仿。今天不需要,有畫冊,有電腦,甚至有錄像,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當時窯工沒有這個條件,都是憑腦子記,見過一個差不多的,就畫上了。所以,當時的信息溝通不夠快捷,不夠準確。我們常說:眼高手低。眼高,不一定手高;但眼低,手一定低。今天信息業的發達,導致仿品非常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這是過去的仿品一律做不到的。今天可以將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瓷器都仿出來,能仿得非常像,就是因為信息業的發達。
清代的最後一朝-宣統,僅三年。相聲里說:「宣統,就是懸著,一捅就掉下來了。「國家的動盪,使景德鎮的官窯基本陷於停滯,品種很少,都是常用的賞瓶、碗、盤一類。但值得注意的是,民國以後,景德鎮擺脫了官方的束縛,擺脫了清代二百多年的慣性,出現了一批民間陶瓷藝術家,有的還受過西方教育。他們在景德鎮發揮自己的個性,製造了晚清到民國這個時期最漂亮的一種青花瓷器。其代表人物就是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主要是創作瓷板畫,以瓷板為紙,在上面作畫。民國時期非常流行把瓷板掛在牆上作為裝飾,跟掛畫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