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趣小說網 www.dabiqu.com
記得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每一個小鎮上都曾經有一家打鐵的作坊。我還記得那些風箱和爐子,還有用錘子鑿打的聲音。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作坊不見了。
整個操作過程儘可能地不用刃器,因為那樣會將纖維割斷。但是,在剝皮之前還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樹從中間刨開(樹是空心的),然後展平,這樣一來皮就容易剝了。遇到節子多的情況,皮也不太好剝,所以,在它們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經常修剪枝條。
這只是剛做完了第一道工序,下邊還有21道呢。
剝下的皮把它捲起來,曬乾。樹皮一經曬過以後顏色會變得很不好看。
每年我們差不多都要剝7 貫(每貫約3.75公斤)重的樹皮,27公斤左右吧,好的樹要15棵。
伐倒的樹也不會有絲毫的浪費。除了剝下的皮是作為「椴木織」的材料以外,那不能用的部分可以當柴薪來燒,中間其餘的木頭是冬天取暖的好材料。
另外,現在有些工業實驗廠還用那樣的木料來雕些裝飾品木刻,也有的用它來做杯墊,因為豎著切成圓片兒正好是杯墊的形狀。
這些程序都要在梅雨期結束前後完成,等到雨季一過就要開始晾曬了。所以,這個季節我們最關注的就是天氣預報,雨季結束前的兩星期是關鍵。
紡絲是女人一生的工作
男人們做完了上面說的幾道程序以後,剩下的就都是女人們的事兒了。
剝下來的皮放進鐵桶里,再放上樹灰就燒起火來煮。最好是用櫟樹或者山毛樣樹燒成的灰,但是,也可以用椴樹的,因為椴樹在冬天用來做取暖的木材,所以,它的灰也可以用來煮皮。樹皮經過這麼一煮就會變軟,再經過用手搓揉,它會分解出幾十張的皮,就像是樹的年輪一樣一層一層的。然後再把這幾十張的皮一張張地剝開。
下一步是把這些剝開來的皮泡在米糠里。這大概是古人的智慧,用米糠一泡,用灰煮過的皮在恢復其原色的基礎上,還能使米糠的顏色有所體現,出來的皮會更漂亮、更有光澤。
米糠呀樹灰都是利用自家現有的東西。過去的人真是有智慧。「椴木織」的過程從頭到尾都不需要買任何材料,用的都是自家現有的,現在還是那樣。
用米糠浸泡這一程序跟溫度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9 月是最合適的季節。
經樹灰煮過的皮已經不是硬邦邦的板狀了,所以,就豎著來撕它們的纖維。然後是浸泡,再曬乾。
往下就是我的工作了。要先拉絲。拉絲的時候皮一定要保持在濕潤的狀態下。
寬度在三毫米左右。工具就是自己的指甲。這樣一條條地撕拉下來。這樣長的絲叫豎絲,它的長度跟樹的長度是相同的。所以樹養育得好絲也就會很直、很長。把拉好的絲捆成一束一束地就要曬了。曬好後再用水泡,泡後再曬。椴樹皮的絲線就是經過這樣的泡了曬、曬了泡的過程;顏色才會越來越漂亮。而且,用它織出來的帽子、魚網也才會結實耐用。
紡線,就是把拉下來的絲紡成一根整線。織出60米長的布至少需要2 萬米長的線才夠。紡線的時候不能用系來連接,因為那樣的話,一上機織布對織出來的布上會出現疙疙瘩瘩的結。所以,在連接的時候要捻著結。在接頭的地方,上一根的線頭兒如果很細,那麼。就把細的一頭兒撕開,夾在下一根線頭兒里,下一根線的線頭兒也劈開,交叉著左一夾右一夾,再用手捻捻就算捻到一起了。接頭兒的地方既要讓它結實,又不能出現粗細不均,否則,織出來的成品就不美觀了。所以,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還要有一段適應的時間呢。這樣的活兒一般都是老奶奶們做的,她們會邊聊著天,邊憑著手的感覺就把線搓上了。冬天,也會一家子圍坐在暖爐邊上搓。
我們那裡,到了冬季,也就是從11月到第二年的4 月,全村的女人們都在搓線。
到鄰家去喝茶聊天也要帶上手裡搓著的線。
總之,這個活兒就是要時間。老奶奶們從早上一起床到晚上睡覺為止,一天都在那兒盤著腿不停地搓。其實搓線也是鍛煉手指關節最好的運動。所以,我們關川村就沒有一個半身不遂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