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將畫琺瑯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裝飾手法,正式名稱為瓷胎畫琺瑯,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
製作過程與其他宮廷用瓷不同,先在景德鎮用高溫燒成白瓷,然後送到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繪彩,再由造辦處琺瑯坊在彩爐中燒成。
琺瑯彩瓷全用進口彩料,尤其是一種玫瑰紅或胭脂紅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黃金而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嬌艷效果,成本極高,名貴異常。
傳統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膠水調和,而琺瑯彩瓷則像西方油畫一樣,以油來調配彩料,並且有一定厚度,使得彩繪更具有立體感和層次感。
白瓷僅在器物裡面和底足施釉,外壁則澀胎無釉,這就是俗稱的反瓷。畫面大多以黃、藍、紅、豆綠、絳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種顏色的彩料以雙勾技法描繪纏枝牡丹、月季、蓮花等圖案,也有在四個花朵中分別填寫「萬」、「壽」、「長」、「春」等祝壽語,風格嚴謹華麗。
雍正六年以前,琺瑯彩瓷器的生產進展緩慢,雍正對此很不滿意。究其原因,就是因琺瑯彩料需依賴西洋進口,數量有限,必須謹慎使用,不得有誤損所致。
雍正記事雜錄載:雍正二年二月四日,怡親王交填白脫胎酒杯五件,內二件有暗龍。奉旨:此杯燒琺瑯,欽此。於二月二十三日燒破二件,總管太監啟知怡親王。奉王諭:其餘三件爾等小心燒造!
不過是燒幾個杯子,就連堂堂九五之尊都要專門下旨監督提醒,可見琺瑯彩的珍貴。
就連當年擁兵自重,後來功高蓋主的年羹堯,二月十二日的謝折里稱:臣伏覩琺瑯翎管,製作精緻,顏色嬌麗,不勝愛羨,謹繕摺恭謝天恩,更懇聖慈,如有新制琺瑯物件,賞賜一二,以滿臣之貪念。
自煉琺瑯料的成功,不僅擺脫琺瑯彩生產因依靠進口料而可能產生的捉襟見肘的窘態,而且新增加的彩色品種亦可使畫琺瑯在表現時更加得心應手。
乾隆時期琺瑯彩瓷器的裝飾題材較雍正時更加豐富,除山水、花卉、花鳥外,還有西洋人物,以及受洛可可藝術風格影響的各種洋花圖案。
魯善工放下彩碗,閉目開始回憶剛才吸收的記憶碎片,很快抓住關鍵,油!
按照詹遠廣多年研究所得,其實琺瑯彩最神秘的還是用來調和顏料的油,也就是傳說中的多爾門油!
任何一件琺瑯彩器物,過程十分繁瑣,先由工匠製作模型畫樣,送皇帝審批,再返如意館繪成紋飾。
如意館畫師多是高官,如蔣廷錫、張宗蒼;或皇室供奉的宮廷畫家,如郎世寧、冷枚、袁江等等。
繪畫以後是在故宮、頤和園等地烘燒,最後送皇帝驗收,再下旨配座送端凝殿存放。
所用琺瑯料和多爾門油全是進口,需經多次修模和試燒才能完成,繪畫少則三四個月,多則八九個月才能繪成。
一般瓷器最多兩次燒造,而琺瑯彩最少也要五六次才能完成。一片葉子從深到淺,變化多端,漸變優美自然,這才是琺瑯彩的審美真諦。
所謂多爾門油,後來經過研究是一種叫芸香油的成分,一旦加入,畫面具有粉質感,立體感很強,再融匯工筆重彩的構圖與技法,畫面濃淡相間,陰陽襯托,形象生動。
線條工細流暢,色彩清麗粉潤,細膩雅致,不論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鳥獸、草木蟲魚以及靜物圖案均可入畫,極富詩情畫意。
魯善工拿起筆,飛快的紀錄需要的原料,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色用芸香油調合施彩。
所用彩料很多是進口料,如紅彩多以黃金為呈色劑的洋紅,又稱胭脂紅。又有洋黃、洋綠、洋白等色。
青鉛、石末、玻璃粉、牙硝、白信石,將它們按配方稱量、混合、磨細後放在耐火坩堝中加熱熔化,然後流入冷水中讓其碎裂,再磨細成白色粉末備用。
魯善工出門,大肆採購原材料和工具,回來開始試驗,煉製多爾門油,行話叫吊油。
先取淨楓樹脂,加醋拌勻,燜透,置鍋內炒至表面光亮,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時,取出,放涼。
搗碎成粒狀,先將茯苓粉放入鍋內用文武火炒熱,然後放入楓樹脂迅速用鍋鏟鏟到鍋底壓碎拌炒,防止粘結成塊,炒至濃煙上升
第70章 吊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