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通明的乾清宮外,朱祁玉負手而立,感受著微涼的夏日晚風,靜靜的聽著來自舒良的稟報。
聽完之後,他輕輕的點了點頭,臉上浮起一絲笑意,道。
「這個朱儀,的確是個人才,朕沒看錯他。」
對於軍府的改革,朱祁玉其實一直早有心思。
他見過大明後期文盛武弱的樣子,雖然說並不像前宋一般過分,但是,最遲在隆萬年間,武將的地位就低到了可怕的地步。
在往後,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出現三品武將見到七品御史,都要低頭行禮的地步,這絕非是文武平衡的常態。
當然,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十分複雜,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太平時節,武將的地位下降,文臣的勢力變強。
但是除此之外,勛貴把持軍府,內部腐敗,軍府不斷敗落,侵占軍屯,軍紀廢弛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原因之一。
而且還有歷代皇帝的偏向,土木之役這種重大的事件影響,堆積起來,漸漸便形成了明後期的這種局面。
這種局面一旦形成,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武將衰弱,難有名將,縱然是有,也往往難有善終。
以朱祁玉的眼光來看,自家好大侄兒以後,真正軍人出身,能夠被稱為名將的,也就只有戚繼光,李如松這兩個,剩下的,俞大猷和李成梁也勉強能看得過去。
至於其他的,雖稱名將,但是大多出身文脈,或許擅謀略用兵,但是,卻未必真的能稱為大將。
畢竟,身為將軍,是要上戰場廝殺的,雖然文人當中,有那麼幾個如王陽明一般文武雙全的,但是終歸大多數的人,都並非習武出身。
即是如此,那麼在戰場上,他們便不可能身先士卒,更習慣隱於陣後,坐鎮指揮。
但是,只要仔細翻一翻史書就會發現,一軍之魂在於將,秦之白起,漢之衛霍,唐之秦程,宋之岳飛,無不是戰場勇勐,以一敵十乃至以一敵百之輩。
唯有這樣的將領,才能帶出有血性,有戰力的軍隊。
大明在洪武,永樂年間,也有這樣的人,諸如常遇春,藍玉,甚至太宗皇帝自己,都是單槍匹馬能夠率軍沖陣之輩。
但是隨著老一輩的將星凋零,這樣的人便再難出現了。
或者更準確的說,不是再難出現,而是再難得到應有的地位了。
就說戚繼光這樣的人,如果在元末亂世,甚至都不必是元末亂世,哪怕是在永樂年間,他都必然會大放光芒。
但是,生在一個文盛武弱的時代,他哪怕是走到了武將所能走到的頂點,可依舊要依附於文臣。
他能夠毫無保留的施展自己的才華,並非是因為他自己的地位夠高,而是因為朝廷裡頭有一位張太岳,在庇護著他,用他來掃平倭寇。
然而,張居正一倒,這樣一位將星,哪怕身負如此戰功,也只能隨之被罷免歸鄉。
歸根究底,其實還是因為,武將在明後期的地位太低,如果說,戚繼光能夠有如今楊洪的地位,那麼他自身便是一棵參天大樹,何需依附於任何人?
以文馭武的勢頭,是要剎住的,不然的話,軍中沒有勐將,自然也就沒有士氣,官軍沒有戰力,何以保家衛國。
操練的再多,其實都比不上戰場之上,自家將軍身先士卒,一騎衝鋒的作用大。
所以,軍府這樣的局面,勢必不能長久下去。
但是,到底該怎麼改,朱祁玉也只是心中隱隱有個方向,但是具體該怎麼做,他卻並沒有清晰的思路。
這也是他遲遲沒有動手的原因,軍府統掌軍旅之事,乃是武臣中的核心機構,一旦處理不好,比朝廷的其他改革要鬧出的結果,可能更要嚴重的多。
不過,無論要怎麼動,首先將軍府的勢力平衡起來,總是沒有錯的。
朱儀的做法好就好在,這是整飭軍府的必經之路,如果說,軍府當中,始終都是那幾個大世家的嫡系,那麼,朱祁玉無論要從那個方向進行改革,都不是容易的事。
只有軍府中的派系越多,改革起來才越方便。
抬頭望著月色,朱祁玉的臉上閃過一絲憂慮,但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