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都不行。來,先喝三盅,才能表達我現在的心情。」
裴旻莫名其妙的對飲了三盅。
張旭方才道:「在一文化雜亂之地,推廣我朝文化,實非易事。但是賢弟卻做到了,而且不過短短几年,整個大唐都知河西文風盛行,卓然一時。河西向學之人,與日俱增,某在長安的老友都有心來河西湊熱鬧。若無賢弟,哪有河西今日?」
裴旻細問緣由,瞬間明白了。
他的收藏怪癖,在這一刻取得的奇效。
一切都源於詩會!
在裴旻的安排下王昌齡、王之渙不定時的舉辦詩文賦會,張旭、張九齡、王翰、王維、高適這些文采斐然的人物,經常捧場,令得河西詩會的水平大幅度提高,不少傳世的名作誕生。
其中王昌齡做出了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翰也做了一首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之渙不甘示弱,再次來了一首涼州詞: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相比他之前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哀思,這一首借異族首領求和親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強大,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張九齡、王維、高適又有那一個是等閒之輩?
在這種氛圍的刺激下,也是佳作連篇。
這一下好了!
原本出一傳世之篇,就能讓士林稱道好一陣子。
結果河西一地,文化相對低下的地方,二三年裡呈現了井噴之勢,千古佳作層出不窮。
先有裴旻的三字經、勸學、出塞,再有張旭、張九齡、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王維、高適之留的詩句。
這天下十佳作,七出河西。
周邊隴右甚至長安的詩人,都不辭勞苦的原來參加河西詩會。
士林中好事者更是將這種跡象稱之為「邊塞風骨」。
而領銜邊塞風骨的正是一代文宗,裴旻,裴靜遠。
張旭笑道:「當年曹操、曹丕、曹植,這三曹與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上演了一出令人魂牽夢繞的建安風骨,今日托賢弟的福,在你的帶領下,我們在河西這邊塞之地,開創了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