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四大伯侯以及「八百小諸侯」,這幾日在朝歌城中,當真是好好見識了一番王城盛狀。
紂王尋常見不到他們一面,他們同樣也難得來一趟朝歌。本以為此番見不到陛下,就如同以往朝覲之年一般,只是四大伯侯入宮覲見,他們就在宮城之外走個過場...沒想到陛下竟然要在明堂接受他們的朝拜,這對於許多小諸侯來說,無疑算是一份兒天大的榮耀。
八百諸侯,其實真正過得舒坦的也不算太多...還有很多諸侯其實是封在偏遠之地,另外還有一些是偏遠部落臣服與人王之後,就在本地受封。
甚至許多剛繼位的小諸侯,因為「沒見過世面」,險些在朝歌王城之中鬧出笑話。
即便是有四大伯侯以及一些來過朝歌的諸侯們言傳身教,他們還是難免緊張...尤其是陛下還專門傳下話來,讓他們克制自己的行為,收斂自己在封地時的脾性,故而就更加的謹小慎微。
目送四大伯侯能夠被陛下專程召見,處在外圍的小諸侯們心中還是相當羨慕的。
且見那四大伯侯整齊朝服,輕搖玉佩,進宮門,行過九龍橋,至丹墀,山呼朝拜畢,俯伏。
紂王於王位之上,也在認真打量這四位大權在握的伯侯,他的目光尤其停留在了西伯侯姬昌的身上...對於姬昌此人,紂王還是頗為看重的,其賢名在外,若是用得好了,那自然是殷商之臂。
還有一點讓紂王十分好奇,《封神演義》中曾寫到,便是姬昌在身亡之時,三番兩次叮囑姜子牙與姬發,即便是君王無道,他們身為臣子也不能行以臣伐君之事...就這般觀之,確有一顆忠君之心。
然則姜子牙面對姬昌於病榻之前「倘吾死之後,縱君惡貫盈,切不可聽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違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見」的言語,雖口中應下「臣荷蒙恩寵,身居相位,敢不受命?若負君言,即系不忠」之諾...可終究還是與西岐起兵,討伐「無道昏君」。
身為「無道昏君」本君,紂王對於諸侯最終反叛自己,其實也並沒有什麼言語的立場,甚至有些時候他看著自己干出來的那些事情,都恨不得親自下場...但這一場「武王伐紂」之事,分明就不單純。
否則,又豈會引來西方聖人兩番出手?
這還只是西方的一位準提道人,那位真正要扶植西岐上位的「元始天尊」,到現在依舊不動聲色。那准提道人畢竟遠在西方,幾番出手也稍微能摸清對方的行事脈絡,先有預警之下也能有所防備。
可元始天尊...紂王是當真不願意惹得對方親自出手。
就以《封神演義》之中,對這位聖人描述來說,他出手時都極為乾淨利落,且壓迫性極強,那三仙島的三霄娘娘擺下九曲黃河陣,削他門下十二金仙的的頂上三花,閉了胸中五氣,打落仙人之軀,復歸凡俗之體...引得他親自出山,隨後與太清聖人老子一同破陣,老子以乾坤圖裝了雲霄娘娘,剩下的瓊霄與碧霄,皆死於元始天尊之手。
用聞太師的話來說,以師伯元始天尊的身份與脾性,等閒是不會對小輩出手的...此番出手,恐也是激到了心頭上。
畢竟當時十二金仙之生死,就在三霄一念之間...況且封神一事,本就是以十二金仙為代表的三界修士,不願意臣服天庭,上天為官,聽後大天尊差遣...如今卻要在此丟了性命,那又何必再搞這一出「封神之劫」呢?
還不如當初直接應了昊天的徵召,總好過上那封神榜,再受一層禁錮。
「諸卿平身。」
紂王虛手一扶,又道一聲:「賜座。」
四大伯侯一副受寵若驚的模樣,連連謝恩,坐下之後也只是沾了半個位置,脊背挺直,可謂是正襟危坐。
四大伯侯與八百鎮小諸侯也差不多,若無宣召,不得擅自入京,即便是國丈東伯侯姜桓楚也是一樣。他們上一次一起見陛下的時候,還是陛下登基之時。
其實陛下登基之前,跟著聞太師南征北戰,反而同四大伯侯見的多些。
當年的英武少年郎,如今也成了君臨天下的殷商之主。
四位伯侯看著上首威勢愈盛的紂王,心中也生出許多感慨,不由與有
第57章 道友請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