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跟著坐下,頭慢慢往下低,眼珠往旁邊挪,陷入回憶當中。
「扶南去西去林邑三千餘里,在海大灣中,其境廣袤三千里,有城邑宮室。人皆丑黑拳發,倮身跣行。性格直率,不為寇盜,以耕種為務。是故臣到達其國後,直接尋得到占城稻。」
「這麼說,尋找到占城稻還是比較容易?」
「尋找稻種是很容易,但要找到通往扶南的道路則殊非易事。臣一路南行,費盡千辛萬苦才找到通往扶南的道路。」
「子衡辛苦了,我很欣慰。為今之計是先試驗占城稻,檢驗它的特性。」朱升這樣說著,便朝外面喊道︰「阿羽,即刻宣吏部尚書覲見!」
等待小半個時辰後,吏部尚書張魯應召入殿。
張魯今年約莫三十出頭,體格碩大,面相寬厚,一身深色官服、銅印黃綬。一見到朱升,便是深深一拜︰「臣吏部尚書張魯拜見丞相!」
「張叔,請坐。」
張魯坐定,隨意掃視一眼楊松,開口問道︰「不知丞相相召,可是有何吩咐?」
「我召張叔確有要事。」朱升目視張魯,侃侃而談︰「主簿楊松從扶南帶回來一種稻種曰︰占城稻。此稻生長期短、不擇地、適應性強,有諸多便利。我意卿擇成都附近的多處官田試種,看看效果如何。」
「丞相,世間真有如此稻種?」張魯簡直不敢相信。
不同於太平道那樣飄渺無常的思想,之前身為五斗米道的教主,張魯非常注重治下發展,若不是陰錯陽差,剛好碰到上任的朱雋,恐怕他早就據漢中,實施他的五斗養成計畫。
不過,他加入朱雋麾下,也沒有受到什麼苛刻,相反的,朱雋讓趙弘接觸張魯,以實現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融合,起初,這兩個人勢同水火,只差沒有打起來,不過趙弘展現他過人的治理能力,讓張魯徹底折服,並全力支持趙弘在漢中的農業發展。但短短三年了,現今漢中的農業雖講究水利灌溉、精耕細作,但即使是這樣也不能保證每歲的收層都達到標準水平,讓百姓不餓肚子。
「據子衡在扶南所見,其國人耕作粗放,無灌溉設施,放任稻米自然生長。然而每歲三熟,收穫頗豐。」說真的,朱升更偏於將占城稻試種在漢中郡,以及遠離益州東北部的武都郡,這些都是日後大漢北伐最重要的前線基地,一個老巢,一個軍事基地,只要占城稻運用適宜,那麼北伐就不用擔心斷糧危機了。
但就是漢中、武都太靠近董賊的勢力範圍,稍有不慎,占城稻若是外流,很有可能被董賊大加利用,對日後的計畫也將大受影響。
所以,朱升才選擇將第一批占城稻的實驗放在近在咫尺的成都縣,希望能隨時掌控稻種的實驗情況。
一聽朱升講得真真切切,似乎確有其事的樣子,吏部尚書張魯立刻引起重視,「如此,那臣選擇幾個成都的幾縣之地,分別按照粗耕放作和精耕細作的方法試種一下,觀察效果。」
說著,張魯又指向楊松對朱升道︰「子衡出使南方帶回良種,想必對占城稻的習性、生長習慣所知較多,臣想請子衡襄助,使臣能更好地完成丞相賦予的使命。」
在占城稻的事情上,對於張魯能很快上升高度,並在思想上和自己產生共鳴,朱升很滿意。
雖說張魯對楊松還是很感冒,但畢竟現在身為同僚,有很多事情還是不便在提,何況已楊松如今的發展,應該多半是朱升暗中的提攜,想到這裡,張魯對楊松的態度就不得不正視起來。
「好,張叔的想法不錯。即以主簿楊松為吏部侍郎、領郫令,協助張叔在成都、郫縣兩縣試種占城稻!」
張魯、楊松同時起身,拜道︰「謹諾相命!」
應承下事情何祗立刻躬身稟退,蜀郡郡治之縣,戶口頗多,張魯的公務自然繁忙得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