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撈希契的肩膀上收回手,插回在自己的腰上:「這就已經說明,他們不想再繼續餵肥我們這個未來的敵人了。」
英國卡主了德國的西面進口,蘇聯斷了德國的東面進口。
也就是說除了義大利那邊的南面糧食進口,每月能保證一定數量的小麥進入德國。除此之外,德國的糧食供給,幾乎就都得靠自己搞定了。
要不怎麼說「要大炮不要黃油」?如果真的有能力同時保障軍工和糧食生產齊頭並進,誰不想有大炮也有黃油。
實際上,因為萊因哈特擁有先知優勢,所以這一世的第三帝國在戰爭物資的儲備方面享有天然的優勢。為了避免民心低落,萊因哈特再三強調必須保證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可以說,在戰爭爆發前,德國在農業領域裡為戰爭所作的準備是全歐洲徹底的。
萊因哈特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的封鎖讓農產品海外供應的德國苦不堪言的教訓。一方面,將國內的糧食生產能力提高,另一方面把對外貿易儘可能轉向德國指望能與之保持接觸的那些國家,比如義大利,甚至蘇聯。
而這樣一來的好處就是,德國食物儲存的數量有所增加,管理農業的機構也隨之加強。這些措施的效果也很明顯,讓德國對外界供應的依賴從一戰時的百分之二十五直接減少到百分之十五。到波蘭戰役開始前,德國在麵包、土豆、食糖、乳品、肉類和一般蔬菜方面事實上已經自給自足,雖然在油脂和食油方面仍舊有所不足,蛋白質飼料中,也有大約百分之十必須進口。但比起歷史上同一時期的德國,也要好上太多了。
直到今天為止,第三帝國的庫存中還有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的糧食、糖,27萬噸豬油、醃肥肉和黃油,以及大量的飼料用燕麥、玉米。除此之外,萊因哈特還為自己的帝國囤積了很多皮革、布匹和絲綢一類可以用來製作降落傘等戰爭物資的庫存。
如果不是還有一場勝負難料的對英作戰,以及蘇聯人越來越大的野心,萊因哈特其實也不必如此緊張的使用糧食配給制。
第三百九十三章 蘇聯斷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