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丘吉爾已經失敗過太多次,他實在不想再面對任何一場新的失敗。
在丘吉爾還沒有當上首相的時候,他建議偷襲挪威,卡斷德國從瑞典進口鐵礦石的路線。
結果,英法聯軍動用超過兩個師的兵力強勢入侵,卻被萊因哈特僅僅調去的一個師,帶動挪威的軍隊,相當划算的把2個師的英軍與1個團的法軍給打投降了。
以多敗於少,這本來就已經是虧本買賣了。而更為惡劣的事,英法兩國不僅在軍事上徹底失敗,還在國際上留下了惡劣的影響,給了德國一個成為挪威救世主的機會。
就是因為這次慘重的失敗,幾乎對張伯倫的倒台起到了直接推動作用。而丘吉爾也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大英帝國的新一任首相。
挪威一敗,實際上張伯倫是當了丘吉爾的替罪羊,很冤枉的領下了這份失敗的責任。
可後來的《發電機行動》,已經身為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就再也難以推卸責任了。
20萬精銳遠征軍的覆滅,可比當初挪威投降的英軍數量,要高出十倍。
而在《發電機行動》中,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的巨大損失,更是比挪威海戰中高出了十倍、二十倍,甚至更多!
現在的丘吉爾,其實比當初張伯倫面對的失敗,還更為惡劣。
他之所以還沒向張伯倫那樣倒台,原因也更為奇葩——因為沒有人願意頂上來接手目前的爛攤子,所以只能讓丘吉爾繼續幹下去。
丘吉爾很清楚,對於當下的大英帝國來說,已經輸不起了。而他自己,更輸不起!
「首相,法國的戴高樂將軍要求見你。」一名機要秘書推門而入。
「戴高樂?他是誰?」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的丘吉爾,唰的一聲從文案上抬起頭來:「我怎麼沒聽說過?」
也不怪丘吉爾對戴高樂這個名字非常陌生,畢竟,這一世的戴高樂,此刻還不過是一個途有野心的小小少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