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鐸想在短時間內攻破建業,簡直是痴心妄想。
更不用說,經李靖說和,六萬大順軍餘部已經在向建業靠攏。
遠在四川的張獻忠也已給出明確答覆,只要南明軍揮師北上,大西軍立即出川,殺入大清境內,共同驅除韃虜。
一張大網,已然向大清悄然罩下。
或許有人會納悶,為何歷史上清軍一路勢如破竹的局面,為何在歐陽朔介入之後,一下變得舉步維艱,好像到處都是清軍敵人?!
這並不難理解。
一則清軍本身,無論是兵力還是單體戰力,並不占據優勢,尤其是在戰爭前期,甚至還處於絕對的劣勢。
一開始的多爾袞不過是想趁明朝內亂時,入關占點便宜,洗劫一些物資跟人口,做著撈一把就走的打算。
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占下燕雲十六州。
如果那時有人告訴多爾袞,說大清可以一統天下,怕是會把多爾袞嚇的腿腳發軟,打死他也是不信的。
直到李自成將吳三桂逼上絕路,多爾袞趁火打劫,順利拿下山海關,其入主中原的野心才漸漸膨脹起來。
就算如此,怕也沒有一統天下的膽量。
等到清軍在北方辛苦剿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時,明朝一大半的領土、官員名義上都還在明朝治下,總兵力甚至還超過清軍。
奈何,就算在這種時候,明朝內部都還忙著內鬥,為了一個皇位,爭的是你死我活,給了清軍足夠的時間來剿滅大順。
等到大順覆滅,清軍才算真正立了起來。
就算如此,南北雙方也不過是平分秋色之局,沒有說哪一方就真的占據絕對優勢。
南明,大西,包括後續的政權,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就被清軍一一剿滅,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算整個南方缺少一位能力挽狂瀾的猛士。
高傑等軍閥就不說了,史可法最多只能算是名節之士,算不上大才。
直到歐陽朔的出現。
論手段,歐陽朔甩其他人一條街;論實力,二十萬異人軍團就是最大王牌。再加上李靖、郭子儀等一干大將輔助,整個局面自然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