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的時候,uber的創始者們就是這麼想的。
在計算用車需求量、配比、定位等等方面,他們一開始用的就是google的免費時間算法,結果計算出來的時間有超過3倍的誤差,用戶叫車之後居然要等10分鐘甚至更久,大大的降低了時效性和便捷性,讓用戶的體驗非常糟糕。
為此uber自己搭建了一個團隊來開發自己的算法,請來了各方面的超級專家們,幫助設計和完善這種算法。
核心要求就是怎麼能把無數個移動的點,用最短的線串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在uber軟體上完美的體現。
一開始這樣的要求被認為是沒有必要的、浪費金錢和時間嚴重的,但只是經過短短的適應期之後,這種算法為uber帶來了大大的便利,而且隨著越來越完善的數據輸入、算法改進,預計的時間最後也越來越準確,司機們效率也越來越高。
除了這個最重要的核心算法之外,uber還有另外兩種精確算法。
第一種是溢價算法,在它的幫助之下,uber會根據早晚高峰段、擁擠程度等等,隨時提高或者降低價格,從而促使更多的司機去載客,從而讓用戶們能迅速的離開。從而緩解掉這種交通擁擠。
而與此同時,因為有溢價系統,uber每次無論多少都只收20的費用,那麼在司機們來說,也就賺的錢更多了。
不僅僅如此,為了鼓勵司機們多用良好的態度去服務顧客。uber還在溢價算法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獎勵模式,通過司機們的服務和表現,以及各種約束和規範的執行程度來評分,從而決定每個月司機們獎金的多少。
這就又從另一個方向推動司機們的服務意識增強,讓顧客們得到良好的體驗,從而不但自己會繼續使用uber,還會推薦朋友來使用。
用戶們的增多,自然又會帶動司機們的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了,司機們的服務意識就更好……如此的良性循環之下,uber馳騁縱橫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卻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二個則是自動匹配算法。
這個自動匹配,是用戶發出訂單之後,系統通過自動搜查,選擇一個最靠近的司機前去,而不用用戶發出訂單之後。大家都去搶奪,這樣的自動匹配算法。完全可以避免激烈的競爭,也能讓司機們不用一天到晚都神經緊繃。
司機們的精神好了,服務態度和質量自然就更好。
除此之外,uber的堅決不預約的模式,也很值得稱道。
預約過後忽然說不要車了,造成司機們的損失;或者司機們為了你這一趟車。損失了幾個小時的載客時間和機會,自然也會轉嫁成本到用戶身上,這樣費用反而會提高很多。
更何況,uber的計算系統非常發達,基本上車子3-5分鐘就能到達。這樣的情況下,還用得著預約嗎?
……
回想著uber的成功之處,以及它未來的發展,蕭奇頓時就有些心動了。
在印象之中,uber是在2009年成立的,一開始還不叫uber,而且他們要到2010年才推出服務,蕭奇完全就能搶先把這個公司做起來。
uber前世遇到的那些難題,大部分在蕭奇面前完全就不是問題。
比如說資金,開發一款產品的資金要求很多,uber也是邊上線運營邊完善的,畢竟你上線了,看到效果了才有風投來投資。
但蕭奇還會缺錢嗎?
再比如說核心技術算法,uber是長期摸索總結才做出那麼幾款算法的,但蕭奇從一開始就知道,直接在矽谷和幾個大學裡面尋找專家出來,大筆的金錢砸下去,這種理念清楚的軟體算法,很快就能成型運用。
再比如說經營模式,以及怎麼規避風險麻煩等等,蕭奇也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做好,況且他還有現在全美國前十大的律師行——馬里奧律師事務所,足夠支持他到處去打官司了。
但唯獨有一點,卻是非常遺憾的。
那就是uber觸動的利益方太多了,因為它會打破出租行業的壟斷,對發放牌照的政府,對運營的出租車公司,對出租車司機等等,都有損害,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它發展壯大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