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
「只是現在,仍有一部分技術難關沒有解決,比如,超大型物體的展開、壓縮的穩定性還沒有經過測試、展開也需要進行安全性測試……」
「建築治療和建築細節也需要進一步改善,當然,只要拿出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我就可以把它改善的更加完美……」
席勒接著又問:「之前我給你的那個方舟反應爐的模型,你研究的怎麼樣了?」
「我也進行了一些研究。」布魯斯點了點頭說。
「除了做了小型化的改善之外,還進行了一些超大型化的試驗,比如我曾設想過,將地球的地核進行改造,轉化為更大號的能源反應爐。」
提起技術類的問題,布魯斯的語言就要比探討心理學的問題流暢許多了,他說:
「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人類就有近乎無限的能源可用,而這兩個技術是相輔相成的……」
「如果將地球進行內部化改造,那麼人類所依託的自然就不再是有限的資源,而轉變為另一種更可靠的、不會隨時消失的無限……」
席勒笑了笑,布魯斯的回答並沒有超出他的預料。
蝙蝠俠,這個經久不衰的漫畫角色,其獨特的魅力之處就在於,他的身體始終是普通人,並沒有某些超級英雄那樣遠超常人的體魄,編劇們並不以武力或打鬥作為塑造這個角色的關鍵點。
蝙蝠俠最開始是以一個偵探的形象出現的,這奠定了之後它的塑造基調,那就是一個智力提高,但武力並沒有太過超常的英雄。
其實,在漫畫的創作當中,武力型角色往往是更好畫的,可能很多人覺得打鬥動作非常困難,但其實。對於專業的漫畫家來說,人體和動作編排並不難,只要情節夠合理,分鏡和動作能夠玩出花來。
相反的,智力型角色更考驗編劇的水平,因為,要做到在一部穿插了多個虛實線的漫畫當中,完整的將一個人智商高的特點表現出來,就必須得做到前後伏筆呼應、邏輯自洽、設定新奇、風格突出。
但是漫畫的編劇,往往沒有那麼高的智商,如果有漫畫編劇的智商真的和蝙蝠俠一樣,那他也沒必要去當一個編劇。
因此,美漫的漫畫編輯們一般會喜歡採用兩種方法來塑造一個智力型角色,第一種就是拿著答案推過程,塑造出一個套娃式的智力型角色,簡單來說就是我預判了你的預判。
當然,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韋一笑,但其實,之所以狂笑之蝠的塑造,被許多漫畫讀者反感,是因為後期編劇甚至懶得想邏輯鏈條了,連推倒的過程都不給,直接給一句我預判了你的預判,才會導致這個角色沒有那麼大的人格魅力。
相反。蝙蝠俠的塑造相對比較成功,是因為編輯在編好一個故事之後,會用種種手法讓蝙蝠俠體現出料事如神。
但他們往往會給出過程,比如,蝙蝠俠靠某些細節發現了兇手的蹤跡,但其實編輯部自己是知道兇手是誰的,他們安排這樣一個劇情,就是為了體現蝙蝠俠的智商過人。
當然,在逐漸商業化和快餐化的今天,許多漫畫編輯不願意再用偵探故事來塑造智力型角色,因為這樣費時費力又不討好,他們有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那就是把塑造的角色變成哆啦a夢。
首先,給
這個角色加上一堆的學歷頭銜,總之就是在學術界頗有水平,其次,讓這個角色變成一個隨時都能掏出各種各樣離譜發明的發明家。
只要科技水平到位,自然能體現出這個角色有超高的智商,只要它能發明出各種各樣常人發明不出來的離譜機器,那自然就能說明他的智商勝人一籌。
可以說。在漫畫早期,這類角色往往都是搞笑角色,從口袋裡掏出各種各樣新奇的道具,來增加讀者讀漫畫故事的新奇感,但是後來,這種設定其實就變成了一種偷懶的方法,變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科技套娃。
你發明出了一個很厲害的東西,我發明出一個比你更厲害的東西來克制你,然後你再發明出一個更更厲害的東西……
本質上來說,這與狂笑之蝠的預判套娃也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因為披了一層科技的外衣,加了一些看似說的過去的原理,就變得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第八百二十六章 耶穌永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