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並不是慶陽級護衛艦弱小,而是海軍高層的野心太大了,竟然妄想用區區原本定位於打雜用的護衛艦來取代部分巡洋艦的作戰效能。
而且還是對艦炮口徑要求極高的對陸炮擊。
對陸炮擊作戰的話,口徑就是正義,裝藥就是真理!
口徑不小,炮彈裝藥量太小,其他什麼射速、射程、精度這些都是空中樓閣。
打的快打的中,但是打中了也沒啥效果又有什麼用?
要不然的話,大楚帝國海軍為什麼不使用更廉價,射速更快的小口徑艦炮執行對陸炮擊作戰呢。
比如七十五毫米艦炮甚至更小口徑的五十五毫米的艦炮,因為火炮小,射速還更快的。
但是這些火炮對付敵人的船隻挺好用的,用來對付岸上的有生力量也還湊合,但是想要對付陸地上的堅固工事就不夠看了。
也別以為十七世紀的土著們不會修工事,人家也會修城堡以及各種防禦工事的,比如棱堡這東西對火炮的防禦能力還是挺不錯的。
此外大楚帝國崛起也不是一年兩年了,而是足足三十幾年時間了,和歐洲殖民者的密集交流也有二十多年了,歐洲國家早早就知道了楚軍的榴彈厲害,十幾二十年前葡萄牙人以及荷蘭人就知道通過挖戰壕,構築防炮工事用來抵抗楚軍的榴彈。
同時這些歐洲人自己也是逐漸使用比較原始的榴彈,也就是早期的那種火繩引信的開花彈,用超短身管的臼炮進行發射,就和統一戰爭時期的楚軍一樣。
這種臼炮開始在歐洲出現並大規模裝備後,也促使了歐洲國家在防禦工事上的修築上,開始注重防榴彈炮擊。
這二十幾年過去了,歐洲人在防炮工事上是已經大有進步……雖然說防禦工事還是不咋地,但是一些防禦重點區域,比如岸防炮台,堡壘這些戰略地方,抵抗小口徑的榴彈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要想一炮敲掉一個堡壘,幾輪炮擊就徹底打殘一個岸防炮台,還是需要大口徑的火炮。
這也是慶陽級護衛艦在炮擊丹吉爾岸防炮台的時候,表現不佳的緣故……原因很簡單,發射榴彈的話,因為口徑太小,裝藥量不夠,爆炸威力不足,難以直接依靠爆炸衝擊波摧毀這些堅固工事。
而發射半穿甲彈的話,人家西班牙人也不傻啊,這些岸防炮台的正面都非常厚實,普遍是外層石牆,內層土層的結構,用來抵抗實心圓球炮彈效果很小,同時用來抵抗楚軍的半穿甲其實效果也湊合,至少小口徑的半穿甲就打不穿……
最關鍵的是,就算勉強打穿了,但是小口徑的半穿甲,裝藥量少的可憐,打進去後爆炸也沒啥威力。
石泉號護衛艦動用10毫米4二十五倍後裝線膛炮,對著堅固的岸防炮台打了幾輪後,觀察軍官很不滿意……尤其是和隔壁的瓊州號巡洋艦所發射的10毫米炮彈比起來,差距太大了。
怎麼說呢,效果不是沒有,實際上有,並且也挺好的,一炮干不掉就是打多幾炮的事而已。
但是這距離海軍高層的期望還是比較大……海軍高層是想要10毫米艦炮挑大樑,但是這個世界這麼好的事。
火力這東西,就是一毫米口徑一分火力,口徑小了爆炸威力就是上不去。
觀察完畢後,大楚帝國海軍那邊乾脆不讓石泉號護衛艦炮擊岸防炮台,而是專注港口區,城堡區等地區了。
儘管石泉號上的10毫米二十五倍後裝線膛炮,用來打炮台也還湊合,可以通過打多幾輪的方式來達到同樣的目的,但是太浪費彈藥,也浪費身管壽命。
彈藥就不說了,線膛炮使用的新式炮彈本來就貴,而且艦隊裡使用的每一發子彈,每一顆炮彈,都需要從將近三萬公里外的本土運過來,運費昂貴的很。
更重要的是需要太漫長的時間,運輸時間動不動就是幾個月的。
彈藥補充麻煩,這也迫使遠征艦隊必須節省著使用彈藥。
此外這年頭的線膛炮的身管壽命都
第八百七十四章 奇葩的軍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