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無有音訊,那幾件寶物的傳說卻越傳越神,開始有些外地人慕名而來,到那鳳凰山上游山玩景。鳳凰山前山開闊秀美,確是遊玩的好去處,然而後山蜿蜒曲折,怪石嶙峋,尤以石室岩一帶最為幽深險峻,還時常有雲霧飄繞,有些好奇探險的外地遊客,進了後山往往一去不返。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這些外來遊客之中就有一個落魄書生,他學識博雜,尤擅奇門術數,據傳那日他上鳳凰山遊玩,進入了後山深處的石室岩,之後竟安然復出。那留宿他的本地黃姓族人憶說,那書生是空手進去的,出來時手中卻提著一個方形包裹。那黃姓家族族人為人質樸,不善心機,也沒有盤問那書生包裹的來歷,只是交談之下,只覺這書生談吐智慧遠勝來時,猶如突然開竅了一般。那黃姓族人覺得事有蹊蹺,趕緊通知了其他幾個家族。可惜等他們趕來時,那書生已留字離去。
其他幾個家族眾口咬定那書生盜走了後山的寶物,怪那黃姓族人犯了失察之過,當受嚴懲。之後更頻頻排擠,黃姓家族逐漸式微,意興闌珊之下,遷徙去了外地。
經歷了書生盜寶一事,四大家族的族人都按捺不住了,探索那幾件寶物的熱情空前高漲,索性開宗立派,名曰「莆田派」,由勢力最大的「詹」、「陳」、「林」、「南」四大家族共同主事,門派基地便建在鳳凰山的前山,通往後山的入口處派弟子經年把守,禁止外地人入內。那些年裡,莆田派上下齊心,既然一時尋不到那幾件寶物,便深挖當年那位道士的教誨奧義,從那幾件寶物的功能和象徵意義出發,結合本族的習性特長,創出了一系列有關武學、藝術、工程、玄學、法術的精妙學術。
自此,「莆田派」在神州大地已是聲名顯赫,與雄踞北方的「河南幫」,以及嶺南一帶的「東廣聖教」,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時距離那道士來莆作法立約之日,已過去近十五個年頭。莆田派弟子們始終不忘當年與那道士之約,每隔五年都會通過比式,選派兩男兩女四名天賦出眾的弟子,進入後山石室岩內尋見那道士,無有結果已是意料中事,然而五年一度的比試選拔卻也成了各個氏族之間較量的盛會。
誰曾想到,就在第十五年的盛會過後不久,莆田派卻發生了一場極其詭異的變故,之後封山十年,重開山門之後,宣布廢除過往由四大家族共同主事的派規,改為公推出一人擔任掌門,各家族再各出一位長老從旁輔佐,而那後山詭地「石室岩」從此被列為禁地,只有掌門一人可以入內。
關於那場變故的內情,外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當事知情之人,尋訪之下,不是遷居異地,便是歸隱終老,仿佛一夜之間都人間蒸發了一般。時至今日,興許只能從一些野史手記之中尋到隻言片語的線索。
這其中就有一本孤寡老人流傳下來的手記,手記中這樣寫道:那第十五年的盛會過後沒多久,有一天夜裡,住在鳳凰山下小鎮的他,在熟睡中忽然聽到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揭窗看時,竟是三五個生面孔的莆田派弟子,他們急急叩開了各家各戶的門,也不知說了什麼,各家人竟都神色焦急地跟著走了。那孤寡老人生性警覺,加之聞到空氣中隱隱傳來血腥之氣,不敢應門,在床底下一直躲到了天亮,之後實在挨不住餓,細聽四下再無聲響,才敢躡手躡腳地爬了出來。出門看時,整個山下小鎮的居民,一夜之間好像人間蒸發了一般。那孤寡老人心中駭極,本想一走了之,念及左鄰右里多年照顧的情誼,決定上山看上一眼,於是偽裝成外地的遊客,行近莆田派大門時,遠遠望見大門緊閉,卻有兩撥穿著相似的莆田派弟子正在門口激鬥,面朝大門的一方三五十人帶著車馬,似是遠行歸來,領頭的中年男子被守衛大門那方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打敗,放下狠話,攜眾退走。
手記的文字內容到這裡大概就結束了,後面幾頁還畫了些奇怪的山石建築圖案,一些武功招式的配圖,還有一些七拐八彎的路線圖,不知是那孤寡老人的隨筆還是後人隨意塗鴉的,到了最後一頁卻工工整整地畫了一幅絕美的女子畫像,那畫像沒有完成,是突然停筆的,作者好像遇到了什麼緊急的事情……
這本手記輾轉十餘載,終於躺在了福建崇安一個舊書店的角落裡,時常光顧這家書店的有個少年,名叫黃少英,恰是當年被排擠出莆田的黃姓家族的後人。話說那黃姓家族遷居崇安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