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的國產片都是以極低的價格將版權賣給外國片商,中國的電影公司幾乎無法掌控電影在海外的宣傳和放映。
怎麼辦呢?
破解之道最好的,就是和海外大的發行公司合作或者直接收購海外的公司。
第一種情況其實很多年前就有嘗試了,比如張一謀的《英雄》和《十面埋伏》在北美都是由米拉麥克斯發行的,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前提是電影要有不錯的製作水準和賣相,海外的發行方才會賣力;
近年隨著北美觀眾對武俠片的熱情退去武俠片的海外發行也大不如從前,像《英雄》那樣蟬聯兩周北美票房冠軍的情況一去不回。
第二種情況收購外國大公司,這也不容易,首先大的電影公司目前都掌握在大型傳媒集團或者財團手中,要收購肯定要花費幾十甚至上百億美金,國內有能力有意願完成這種收購的公司並不多;
當年索尼收購哥倫比亞,那也是交了好多年學費之後才實現盈利的,而且客觀講索尼對於日本電影的全球推廣也沒啥特殊貢獻,還不如他們推廣的華語片呢。你收購了人家的公司還想賺錢肯定要按人家的遊戲規則來玩。
老孟搖搖頭,發行能力再強,沒有一個成熟的商業電影市場,沒有一套完整的工業化流程,換句話說,你拿不出好的作品,就算有那個能力,也會被人家給退回來;
「我們國內太缺人了,特別是專業人才,而且類型化的電影一旦成功了,都喜歡跟風,觀眾看了一兩部就會失去興趣,這麼搞下去,小點的影視公司,很難生存下去的。」
從人員來講,製作一流商業電影是需要一個完善的商業製作體系和成熟的製作人員的,這些東西都是需要積澱的。僱傭外國製作團隊,外國編劇導演當然是一個解決辦法,但是這牽扯到磨合和文化差異的問題,從目前的實踐來看,還沒有特別令人滿意的案例。
近五年來在「十億俱樂部」中有一席之地的愛情片在2015年絕跡,而2016年實際上映的愛情片數量有89部,位居類型片上映數量第一。
究其原因,觀眾見多識廣,品味提升。市場容量的極速提升必然帶來觀眾品味的提高,各種類型的愛情片觀眾早已「吃過,見過」,韓劇那一套早已不能讓現在的年輕觀眾買單,大牌扎堆也不再是觀眾選擇的主要原因,沒有好玩、新鮮、炫酷、顛覆的元素,愛情片肯定會淪為跟驚悚片一樣越來越小眾的地步;
尤為突出的,是出品方浮躁,難出精品,除了一部分導演或製片人真的認為自己的爛片是精品之外,大部分有經驗的公司還是有一套成熟理性的認知觀的,但由於市場化運作的壓力,編劇人才的緊缺等原因,導致很多愛情片在明知品質不行的情況下也運作上映,能回收成本已屬運氣不錯,根本不奢望有更高的追求。
最成功的,無疑是中小成本的喜劇片;
喜劇片的根本在於紮實的劇本,魔幻片在於新奇燒錢的特效,動作片在於炫酷的搏鬥場面。追蹤到本源上,這三類影片能夠成功是因為喜劇、魔幻、中國功夫具有文化上的壟斷屬性,是好萊塢無法徹底取代的東西,在未來幾年它們中的佼佼者仍能繼續取得巨大的成功。
而近年來獲得高票房的電影,第一要素全都是紮實的劇本。
想一想近幾年「10億俱樂部」片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95%以上的片子確實好看,邏輯完成性,劇情節奏,類型片結構上都保持了從頭至尾良好的完成度;
2017年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曾經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師」集體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生代導演,《捉妖記》、《夏洛特煩惱》、《煎餅俠》、《戰狼》都是導演的真人電影處女作;
另外像萬重山系的烏爾山、徐錚、潘安智、祖風在導演領域也都處於上升期,年富力強,對商業電影都有著自己的認知,對於影片宣傳的配合度也很高。
演員方面,所有的「10億俱樂部」影片都是由正當紅的演員主演,或者新老搭配主演,過氣大腕已經撐不起這一量級的影片。因此在投資組盤的時候,主演的年輕化與知名度不得不考慮,這也不可避免的要抬升製作成本,但都是必要的。
「
第1083章:拍賣邀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