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公直怎麼也主張改制了?」
顧憲成聽後頗為詫異地問了一句。
「哼!這些閣臣公卿怎麼都一個德性,都只知道諂媚他張江陵,助其囂張氣焰?!」
李三才則在這時最終也失態,且直接一臉不忿地說了起來。
顧憲成倒是最先鎮定下來,看向李三才,無奈苦笑道:「或許你說的沒錯,或許到閣臣公卿層次的人眼裡,鄉誼人情什麼的都不重要,對錯也不重要,只有他們個人的前程利弊與大明的國運才重要,別的都不會放在心上。」
「大明的國運?」
李三才聽後不由得一問,然後搖頭苦笑起來。
「好一個不問對錯,但大家不過都是僱工而已!」
李植這時跟著說了起來,且道:「申、嚴等人若真考慮到社稷,那我就真想不明白,這產業也不是他們的,他們瞎操心做什麼?難道就真的信了聖賢的道理?但想來他們也不是那樣迂腐的人。」
顧憲成道:「我也不明白。但無論怎麼講,這些所謂的閣臣公卿,皆是無仁義道德之人,皆是只會苟安中庸的偽君子!」
……
嚴清的確在上了處決呂藿等逆犯的題本後,又上了本請朝廷不要撤廢巡警隊,而是改設巡警隊為巡檢司,且增設巡檢鋪的題請。
很明顯,嚴清一旦決定向張居正等文臣一樣,積極於改革,就會很清楚,不撤廢巡警隊對大明朝廷加強南直的管理是有好處的,且聞弦歌而知雅意,也猜到朝廷肯定是不願意撤廢巡警隊的,也就以刑部尚書的身份以加強南直治安為名,上了這道本。
作為刑部尚書,嚴清是有資格對全國的治安提出自己的改革意見的。
皇帝也得對他的意見予以重視,而不能輕易駁斥。
因為公卿級的大臣,提出的建言,皇帝如果都不夠重視,那還怎麼顯得皇帝足夠勤政,對這位公卿足夠信任,而善納人言?
甚至往往在一個公卿真的提出改革意見後,皇帝不重視或駁斥後,多有上疏請辭的。
對於位於公卿的大臣們而言,如果皇帝不配合自己的工作,自己也沒必要再為大明發光發熱。
所以,朱翊鈞和張居正都沒有拒絕嚴清的提議,甚至在海瑞奏請增設巡檢司時沒有立即批覆,就是為了等到現在,看看有沒有更識趣的大臣願意像海瑞一樣,題請朝廷讓皇權下達到南直縣以下的地方去。
朱翊鈞還因此直接下旨,照海瑞和嚴清所請,設巡檢鋪鋪正官,為從九品,而歸巡檢司節制,而在五千戶以下的市鎮集肆設巡檢鋪,五千戶以上的新市鎮設巡檢司;另將一些大的市鎮和幾個小市鎮歸併為一個縣,設新縣。
江南一帶,商品經濟發達,尤其是明正德以後,大量新市鎮出現。
許多新市鎮的常住人口甚至已經達萬戶,乃至比許多縣府城都要富庶,如南潯鎮、王家范鎮等。
這些新市鎮大部分都還不是緊挨著縣城府城出現的,而是在遠離縣城府城的三不管地帶,只因商貿發達而興盛起來。
所以,這些地方往往沒有官府的管理機構。
但偏偏又是人口和新稅源集中地,也是藏匿盜賊、奸商的地方。
故而,朱翊鈞才會同意海瑞和嚴清所請,在這些地方增設巡檢司和巡檢鋪,乃至有必要的話就重新設縣,加強行政管理。
可以說,正因為此,大明在這個時代是不適合裁減機構、精簡冗員的。
畢竟大明本來就是小朝廷模式,在地方上沒多少官僚,全是胥吏與鄉紳把持基層。
而如果像南潯這樣的十萬以上人家、上百家富商,富甲浙東的大鎮,只讓胥吏和鄉紳把持,那這裡的胥吏和鄉紳幾乎就能把周圍的官衙都控制住,進而徹底成了土皇帝,對當地百姓的生殺予奪都是他們說了算。
朝廷的正稅雜稅和徭役,也因此只能攤派給沒有被這些胥吏豪紳控制的縣府城附近的自耕農,如此只能造成更多的自耕農破產,更多的流民出現,然後更多的流民流入到這些不受朝廷控制的新市鎮去。
進而造成看上去大明經濟是越來越繁榮,結果整個國家卻越來越虛弱。
第二百二十二章 拆分南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