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張小乙也愛深入研究。
某日看到一則消息:「大明出口日本的絲綢一尺二十黃錢,到日本染色後售價一百黃錢,兩倍半之利在倭人手裡,誠為可惜。」
小乙因家裡有桑林,對整個絲綢生產環節門清。出去一調查,確實發現順德沒有大規模染色的作坊。他回家很母親一商量,就大張旗鼓的幹了起來。
廣東順德此時生產著大明絲綢業中的拳頭產品——莨綢,又叫做香雲紗。它的正面是黑色,泛出幽幽光澤,像是黑陶一樣。反面是棕色,有著不規則的龜裂,像汝窯開片的紋理。
這種絲綢穿著走路時,衣服摩擦,會發出沙沙的聲音,因此莨綢又叫「響雲紗」,後來取其諧音,改稱「香雲紗」。屬於高檔面料,特別受日本貴族青睞。
張小乙介入這塊市場的時候,香雲紗雖然貴,但產量不大。張小乙也按照傳統的工藝進行生產,這種工藝叫做「曬莨」。先用船打撈河泥,將之塗抹在浸泡了薯莨汁的絲綢上。因河泥中含鐵量恰如其分,其與薯莨汁反應,即可對絲綢染色。靜置之後洗淨,再噴一遍薯莨汁後,放在有露水的草地上「攤霧」——即吸收水分。然後再曬乾靜置四個月即成香雲紗。
張小乙頭兩年賺了些好錢——有兩倍之利。第三年,張小乙投資二千兩,將作坊擴大三倍,準備吃下順德一半絲綢產量。卻沒想到北方有一家新商社也看到這塊的利潤,在佛山也開了一家香雲紗生產商社。
張小乙聽說了這家商社,對此並不擔心。因為此前並非無人琢磨這門生意,但離開順德無一成功。順德人認為這屬於本地特產,沒有人可以仿製。
但第二年情況就急轉直下。佛山的香雲紗商社找到了竅門——具體如何突破無人知曉,這玩意本來就沒什麼技術含量。但隨即大量極便宜的香雲紗就出現在市場,順德的香雲紗滯銷。
張小乙曾經去過佛山,冒充招工人員進去偵查了一番。發現佛山商社並不用河泥的步驟,直接六遍封茛就能生產出差不多顏色的香雲紗。他百思不得其解。
舊工藝撈河泥、塗抹河泥、過河泥一系列過程都需要大量壯年勞力,張小乙偵查後發現自己作坊的人力成本與佛山的商社相比居高不下,根本無法與之競爭。
其實,佛山商社找到的竅門很簡單,他們挖了順德的河泥,送到京師格物院分析了其參與化學反應的成分——只要按照順德河泥中的鐵含量調配相應溶液即可生產。
儘管佛山香雲紗的質量比順德的差了一籌,但不同產地兩匹絲綢不放在一起,普通人很難區分其中的差異。量大價低的香雲紗衝擊出口市場,一下子就把順德的作坊全數打垮。
張小乙把家中多年積蓄折騰個精光,為了開革工人還欠了兩百多兩的外債。順德也有大量的曬茛工人失業。——這只是整個帝國生產效率提升引發動盪的一個小小縮影。
實際上,在朱翊鈞主動開啟了初級工業生產模式之後,何止是茛綢,在整個生絲、絲綢、棉紡、鐵器、糧飼加工等數十個行業中,都引起了巨大的動盪。
這種動盪存在南北差異,在淮河以北,因為工業生產吸納了大量勞力,各地呈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雖偶有礦業和農民爭地引發的衝突,多數由地方上處置不當而導致。
而在帝國南方,大量小生產作坊被更有效率的大商社擊垮,產生大量失業人口無處吸納,與此前就地少人多的現狀出現巨大的矛盾衝突,引起了皇帝和朝廷的高度重視。
書閱屋
一筆閣 www.pinbi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