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落難情緣 > 9031章 無一不是相(7)

9031章 無一不是相(7)

,沒有不成功的。所以禮儀的戒律是這樣。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以外,什麼是戒律?經典就是戒律。

    你們沒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據是:所有經典就是戒律,每一條都是戒律。

    你以為受了二百多條的戒是戒律?那個行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條戒,大部分的行為與印度當時的環境有關,我們不會犯的。

    有許多根本沒有辦法,我們早就犯了,連祖師爺都犯了。

    環境不同,時代不同,那些戒早應該改了。

    所以到了中國來,百丈禪師就把它改了,叫作叢林規矩。

    但是叢林規矩到了現在,又應該改了。

    要改的地方很多,時代不同了,要改的地方也就多了。例如,過去叢林和尚半個月排隊洗一次澡,現在行嗎?這些都是生活行為,很多需要變動,這個不是真理。真的戒是什麼?此心是真戒,念念,念念隨護行為。

    進一步說,真正的戒是「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尤其在團體生活中,幾個人能夠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給人家好看,認為這樣才夠英雄,其實處處在造孽。

    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嗎?性情柔都很困難,和就更難。

    我常觀察一些人,一有什麼達不到他的所望,那個眼神都橫起來變成毒蛇了。

    告訴你們,眼跟心是連在一起的,就是起了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賴耶識就有了嗔毒的種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學佛不是光盤腿盤得好,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

    而且不只是,還要樂於,做到了就是樂堅持戒的成果了。

    「樂勤集善根」,這個和上面都是連著的。堅持戒做到了,修養由外再打進來,由忍辱達到內心的柔、和,沒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氣,個個喜歡。

    學佛的人有一句話,未曾學佛先結人緣,就是學佛第一步要廣做布施,先結人緣,然後結一切眾生緣。


    但是許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討厭,人家看他也討厭。為什麼不得人緣?

    因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夠,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輪迴中慢慢打滾吧!功德不會圓滿。

    心性能夠修養到柔,柔而到達祥和,那就人見人愛,是人人都喜歡的菩薩境界,功德圓滿。

    要樂於在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們曉得,一切眾生平常日用之間,動壞念頭比好念頭多得多。

    前面講過儒家等於是佛教的律宗,都講戒律的。

    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讀《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兩本書。

    我小時候讀書,書桌子旁邊有一張紙,叫做功過格,這個紙上有很多圈圈,一個月一張。

    每天檢查自己的心念行為,有不好的,就拿黑筆在圈圈裡點一點,有好的,就拿紅筆在圈圈裡點一點,然後定期檢查,到底是黑點多還是紅點多。

    我小時候家裡請了位秀才先生,按那時的說法,我家是東家,他是西席。他是洋人,可是從不說洋文,每天除了教我讀書就自己讀《金剛經》。

    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親每天都為他準備齋食。

    我常常覺得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覺得奇怪,就問我母親,她說一定是先生的牙齒鬆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縫裡我才聞著香。

    我後來上課時仔細觀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這是一笑。

    但是他很誠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過年,他在自己房間裡讀過經之後,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薩,拿出功過格,很緊張地看著,就跪著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罵該死!該死!我看是黑點比紅點多的緣故。

    我那時好奇,是從門縫偷看先生才看到的,這是確確實實的事。

    《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我現在都還保存著。像這樣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啊!我們有時候也動了善念,動了善心,但是不入根。

    剛要對人好一點,善事做了一點,忽然另一種刺激環境來了,就什麼都不管了,恨起來比不行善的時候還



  
洪門十一少推薦:  
隨機推薦:  武道大帝  不滅武尊  修羅武神  魔門敗類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落難情緣"
360搜"落難情緣"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