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潮上升結束後便立刻被啟用了。
無數的教廷人員在這裡奔走,或是盯著神殿中央的巨型機器記錄數據,或是指揮聖殿騎士將部件原料搬運過來。
長30米,寬28米,高2米,占地840平方米的這台機器,被稱作「文明恢復器」,動力從外面的台伯河引進,通過液壓油、連杆和活塞構成的精巧裝置進行驅動。
這台機器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元件貼片機smt,利用大量的機械裝置,將各種電子元件安裝在主板上。
所有的電路元件,全部都是在魔潮上升結束後,利用早就儲備好的原料緊急製造而成,由教廷所僱傭的工人源源不斷地運送進來。
機器的後半部分,則是數據讀取機dlm,從外部將指定數據信息錄入剛製成的電子存儲載體裡。
由於魔潮在上升期間,劇烈爆發的磁場會燒毀一切電子載體,自然也包括所有載體內儲存的信息,因而會對科技文明產生根源性的破壞。
第一、二紀的人類的解決辦法是,手抄。
將電子信息進行手抄備份,魔潮上升結束後再手動錄入。
手抄當然是有問題的,其一在於效率低下以及錯誤率高,無論是抄寫還是錄入。
更何況紙張能儲存的信息很少。要知道,即便是最簡單的一艘載人航天飛船,其設計圖堆疊起來也有正常人類的等身高度。
其二在於紙張作為載體實在太過脆弱,第二紀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本質上就是為了爭奪這些技術文件而掀起的,結果卻毀滅了大量的技術文件。
因此在第三紀,古所羅門機械學家赫倫就發明了機械縱列板,由排列密集的探針所組成。
探針凸起,則代表「1」;探針凹下,則代表「0」。用機械位置的形式來保存數據,避免了魔潮上升的燒毀效應。
搭配上探針讀寫器和特製磁頭,就可以在魔潮上升結束後,將機械縱列板上的所有數據,快速寫入到電子載體裡。
在最初,這項發明並沒有得到帝國官方的關注,因為機械縱列板上存儲的,是最基礎的「01」二進制數據流,這樣一塊板上能存儲多少信息呢?
甚至沒有手寫紙張能存儲的信息量大。
就像火槍最初被發明出來時,也遠遠沒有弓箭好用那樣,科學文明的發展永遠是質變碾壓量變。
在第四紀的中後期,帝國科學院漸漸發現了機械縱列板的好處——相比紙張,它的儲存性更好,出錯率更低。
最關鍵的是,重新錄入的過程可以實現完全自動化,避免了手動錄入的低效能問題。
在西所羅門帝國的廢墟上,第五紀的教廷針對這個方向進行了不懈的優化。
如今的機械縱列板,採用特殊的高分子柔性材料製成,內嵌惰性材料極棒,間距控制在0.1微米左右。
1平方米的機械縱列板,可以儲存11pb的數據(1pb=1000gb)。
通過數據讀取器dlm的開口,這些長度動輒幾十公里的縱列板被小心地送入機器內部。第一塊縱列板的開頭所記載的信息,全部都是加百列的核心數據,因此需要優先錄入,萬分小心。
隨著探針讀寫器快速讀取縱列板上的信息,機器外部的屏幕上也開始刷新大片的數據流,由幾個數據專家小組進行實時全程監控。
在半夜11:30的時候,萬神殿內部的主屏幕終於亮起。
「人工智慧加百列安裝完畢,自檢正常,重新啟動中。」一個機械的電子聲音說道。
殿內立刻爆發出激烈的歡呼聲,不少神職人員甚至激動地跪在地上,熱切地輕吻吊墜上的十字架。
神殿上方,教皇英諾森端坐在聖座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