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幫助下,對左武衛進行了大清洗,兩萬餘名武國人類戰士(包括數十名將軍、統領等高級軍官)以身體不適為由,被迫退伍返回內地或者鐵柳城;之後呂學文還殺害了附近幾個城市的光明聖廟的多名神職人員,並徹底摧毀了當地的光明聖廟。
許多光明牧師,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因為什麼死的,而這惡行,更是讓呂學文變得愈發「臭名昭著」。
這種種因素加起來,「蕭逸飛」這三個字幾乎已經成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忌,想不到李錯剛剛當上代理大元帥,就在大談蕭逸飛政策的正確性,眾人一時間當真不知道如何回應。
不過說來也正常,這李錯不是蕭逸飛一步步提拔上來的嗎?
「難道就真的只能用僱傭軍那種喪盡天良的制度嗎?」良久,右武衛大將軍蕭善長打破了沉默。
「不。這種制度雖然效果立竿見影,但是殺傷面過廣,有傷天和,乃至折壽,所以我並不打算使用僱傭兵制度。」
另外有將領道:「那我們如何應對敵人這種先以『農村包圍城市』,扯斷各軍聯繫之後再發動攻擊的戰術呢?」
「蕭大元帥的攻擊計劃是環環相扣的整體。既然我們不想使用僱傭兵制度,那他之前四處出擊,多點開花的戰術,雖然戰果驚人,效率極高,可我們也就不得不放棄。」
李錯這番話一出,一眾將領都是恍然大悟,大家都是鑽進了牛角尖,確實,攻滅一國,我們擁有太多太多的辦法,實在沒有必要一定參照前任大元帥的戰術。
不過話說回來,蕭逸飛大元帥之前的戰術當真是省時、省力、省事,而且老是打勝仗。在他的統領下,大家似乎從來都沒把對手真正看在眼裡,但是反觀現在,一個明國的黃毛小子,就已經讓大家膽戰心驚,如臨大敵。
如果蕭大元帥還在,加上那近三十萬的左武衛,掃平明國,估計也是風捲殘雲,根本用不了三個月吧。
掃了在場的諸將一眼,李錯道:「從綜合國力來說,我國遠遠強於明國,只要我們能夠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逼著他們與我軍進行決戰,那勝利終究還是我們的。不過,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希望諸位能夠戮力同心,爭取早日攻取明國,立下千秋萬代之豐功偉績。」
諸將站起道:「願聽從大元帥號令。」
接下來的戰爭,就完完全全用實力壓人,李錯出動了足足三十萬軍隊,可是攻占城池的速度卻大大減緩,如果說之前最多時平均三天就能打下一座城,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月,他也只是打下了三座城池。
不過與之前囫圇吞,一點都不消化不同。他對這三座城池都採用了蕭逸飛西征北荒原的策略,簡單而言,就是驅逐富商和土豪惡霸,再把他們的田地房屋分給了那些赤貧的佃戶和平民;再者就是約束部隊紀律,嚴禁燒殺搶掠的事情發生;最後就是儘量拉攏守備軍的動搖分子,許諾他們種種好處,讓他們成為武軍的耳目和工具。
這些措施一旦開始實行,就如同亡靈大軍釋放的瘟疫一般,開始迅速污染明國人的心靈,而明軍游擊隊想再去那三個城市的附近騷擾,結果反倒是被受了好處的明國同胞出賣,成為了叛徒們獲得賞金的重要籌碼。
這樣一來,呂正心已經明白,這位李錯李大將軍,實在是做出了最明智、也讓自己最無可抵禦的選擇。
畢竟兩軍的實力擺在那裡。
這樣的速度雖然緩慢,但是勝在沒有大的破綻。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明國七十幾座城池,最多五年,只怕就要完完全全成為武國的土地了。
不過他雖然意識到了眼前巨大的危險,卻依然是無計可施,因為兩軍的實力差距太大,對方每一步走的都挺穩,自己就是想使絆子,只怕最後斷的還是自己的腿。
於是他就只能再去看蕭逸飛的戰鬥史,於是他很快就又想出了辦法,於是他又馬上實行了。
既然不能短時間內增強自己的實力,那就努力降低別人的。
而這方法,最後還是落在了「蕭逸飛」身上。
呂正心從各軍挑了數千名能言善辯、非常機靈的士兵,詳細地給他們上了幾堂培訓課之後,就讓他們換上平民的衣服帶上錢財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