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才抽了出來,一腳把死去化蛇殘破的身軀踢翻落入水中,儘管都是刀口舔血的男人,但是依我看周圍的僱傭兵還是感覺到那根軍刀上血色逼人,情不自禁的倒退了幾步。就在這時候,我們看到了一條水線!
是另外一條大化蛇,本以為它已經遠去,沒想到又回來了,趕得早不如趕得巧,這傢伙來得實在是太巧了。如同有心靈感應一般!
然後在我們驚駭的眼中,與頂著一路集火游過來,只剩下半條命的後來化蛇交纏著形成一體!居然在軀幹上形成了一個凸包,宛如另一顆頭顱!
天哪,這就是傳說中的雙頭蛇?
之前看《諸神之戰》,我才知道古希臘神話中有雙頭蛇,是天后赫拉戰無不勝的保護神,是女性的保護神,不過我只看到她幫助赫拉使用魔法懲罰了不少情敵,惡魔與野獸見到雙頭蛇將會失去法力並化為灰燼,即使是神王宙斯也懼怕赫拉。傳說中宙斯的兒子傳令神赫爾莫斯使用的雙頭蛇法杖也是魔力無比,後來古希臘克里特人和古埃及人將雙頭蛇製成各種飾品、器皿等作為男人送給妻子的保護神。而認識了石苓人,我才知道早在《山海經》就有雙頭蛇的說法,《山海經·海外西經》中提到一隻擁有兩個頭部的異獸「並封」時,此蛇雙頭各在一端,意識處處相對,一個頭想走那邊,一個頭想走這邊,扯來扯去,移不動尺寸之地。
郭璞亦於註解中提到:「今弩弦蛇亦此類也。」郝懿行補充指:「弩弦蛇即雙頭蛇也,見爾雅釋地枳首蛇注。」《爾雅·釋地》中提及「五方」時,指中央處「中有枳首蛇焉。」與東方的「比目魚」、南方的「比翼鳥」、西方的「比肩獸」、北方的「比肩民」相對應,五者分別是「四方」及「中國」的「異氣」。東晉郭璞註解指枳首蛇就是「岐頭蛇也。」又補充「今江東呼雙頭蛇,為越王約發。亦名弩弦。」是枳首蛇的典源所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雜誌二》亦提到:「宣州寧國縣多枳首蛇,其長盈尺,黑鱗白章,兩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鱗耳。」
指宣州有很多枳首蛇,其長度大都足有一尺,擁有黑色的鱗片及白色的花紋,兩個頭部的斑紋與色彩均一致,只是其中一個蛇頭上的鱗片與身體其他部分的鱗片生長方向相反而已。這種蛇會聚居於人們家中的庭院門檻之間,動輒有數十條聚集,形態及習性都如蚯蚓一樣。唐代段公路《北戶錄·紅蛇》:「《兼名苑》云:『雙頭蛇一名越王約發,俗占見之不祥。』」提及雙頭蛇被俗世認為是不吉利之物。春秋時代楚國人孫叔敖亦曾遇雙頭蛇,因聞知「見雙頭蛇者將死」之傳說而殺掉及埋掉該蛇,善念及人,成為一時佳話。明朝《本草綱目·鱗部》中亦有提及枳首蛇,李時珍引郭璞的形容,指枳首蛇又名越王蛇,會稽一帶有傳說指這種蛇是由越王的弩弦變化而成的,因此又稱弩弦蛇。陳藏器補充,雙頭蛇的大小隻如人的手指,其中一個蛇頭沒有眼部及口部,兩頭都可以向前行。劉恂《嶺表錄異》有更具體的記載:「嶺外極多,長尺余,大如小指,背有錦紋,腹下鱗紅。人視為常,不以為異。」羅願《爾雅翼》亦指:「寧國甚多,數十同穴。」其大小約與蚯蚓相似。李時珍載雙頭蛇為無毒蛇,東南方的外族人會加以進食。此蛇主治瘧疾,山野間的土人會將蛇身風乾,並將其繋於頸上。
在大多數民間傳說中雙頭蛇是不祥之兆,大概一方面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緣故。另一方面,龍是古老的華夏民族的圖騰,按照現在的主流觀點說,它是一個混合型的圖騰,它混合了多種圖騰。龍圖騰的形成,體現了多個原始民族之間的被征服和融合。龍的主幹是蛇。從《魯靈光殿賦》「伏羲鱗身,女媧蛇軀」的記載上看,從《獨異志》女媧兄妹相互為婚的傳說上看,從出土的東漢武梁祠石室畫像中兩個蛇身人交尾的圖像來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因此,對蛇的禁忌很多。特別是《新序》、《列女傳》、《賈誼集》、《論衡》等書中都有不能殺雙頭蛇、見雙頭蛇者死的記載。
不過另一種觀點讓人耳目一新,認為《山海經》等書里凡講到左右有首或前後有首、或一身二首的生物時,實有雌雄結合狀態之誤解或曲解。《國語》及《列女傳》說,有一雄一雌兩龍在夏的朝庭上交尾,是夏朝將覆滅的不祥之兆。虹是蛇、龍的變形,是古人想像的掛在天上的蛇龍。古籍的記載、民俗傳說以及出土的畫像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