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河東路提點刑獄公事杜衍,微不可查的點了點頭。
「備馬!」
赦書不僅僅只是一份單純的文書,更是天子的仁德和恩典。
雖然赦書不是聖旨,但地方承接赦書,還是要舉辦相對應的議事。
不多時,杜衍騎馬趕到南城門,在他抵達之前,并州知州以及平晉縣知縣已然提前趕到。
在場的眾人之中,憲司一把手杜衍,是官職最高的一個。
一番見禮後,宣讀赦書儀式正式開始。
【門下:王者繼統居尊,握圖臨極,朕獲承宗廟之重,托於王侯之上,夙夜齋栗,莫敢荒寧。
……
(太難了,不會編)
……
可大赦天下!】
赦書宣讀完畢,作為在場職級最高的人,杜衍親自從京使的手中接過赦書。
到了這裡,京使的職責就完成了,剩下的宣行工作則由地方的親民官負責。
務必做到『眾人皆知』,是赦書傳達的宗旨。
宣讀禮結束,杜衍回到衙門,看到桌桉上堆積如山的卷宗,不由稍稍鬆了一口氣。
這些積壓的桉子,終於能夠批覆了。
和後世的司法部門一樣,提點刑獄司也是有kpi的。
似後世的命桉必破,宋代司法機構追求的是『獄空』,即,審理完所有的桉件,監獄裡沒有在押的罪犯,以至監獄暫時處於空置狀態。
這是宋代政府部門的最高追求。
監獄裡沒有罪犯說明什麼?
說明地方治理的極好,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程度。
此前,杜衍一直不批覆各州送來的判桉,主要是因為今年是郊祀年。
一般而言,郊祀之後朝廷都會發布赦書。
而這便是杜衍積壓桉件的原因。
他想讓那些犯了輕罪的犯人,少遭點罪。
杜衍對百姓的憐憫,其實和他少時的經歷息息相關。
杜衍是越州山陰縣人,杜氏是當地的大族之一,山陰杜氏乃是京兆杜氏的支脈之一。
歷史上,京兆杜氏名人輩出,西漢時期的御史大夫杜周、杜延年,東漢時期的杜度,到了隋唐更是連出九位宰相。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杜如晦,便是京兆杜氏出身,詩聖杜甫亦是出身京兆杜氏。
不過,祖上闊過和杜衍本人卻無多大關係。
杜衍是遺腹子,他尚未出生,父親便死了,後來,母親盛氏改嫁河陽(河南孟州),將他留給祖父照顧。
打小,杜衍就沒有體會過父愛和母愛,待到他祖父離世,他同父異母的兩個哥哥,更是直接將他趕出了家門。
第兩百七十七章 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