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蒸發水分,提高滷水的咸份,這都是利用風力,大大減輕鹽工的辛苦,並能大大提升產量的。」
海灘的鹽田裡,一架架風車矗立,通過帆布風葉來調整風向和風力,大大減少人力和提高產量。
「一塊鹽田一年能產多少鹽?」
「一塊鹽田百畝,一個鹽季能收穫五十萬斤鹽,上等的細白鹽。」
幾個老頭子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
「畝產鹽五千斤?」
「嗯,從年後開始抽取海水,經過一道道沉澱池,每一道深淀池都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經過十多次的反覆沉澱,最後把達到濃度的滷水引入最後的鹽場沉澱池中,等待收穫。」
「每一步都非常關鍵,有半點差池,都影響產量和鹽的質量,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最後開始收穫。」
每畝鹽田能產到五千斤,這確實是非常不錯的產量,但其中的辛苦,也只有在鹽場上整天堅守的人才能體會,曬鹽最盼好天氣,最怕打雷下雨,一聽到雷聲,不管是三更半夜還是什麼時候,都要立即趕到鹽田用氈布把鹽池蓋上,否則大受影響。
春鹽最好,都是精細鹽,而到了秋後收取的最後幾茬鹽則是大顆粒的粗鹽。
收鹽季的時候也不輕鬆,需要人工不斷的在鹽田挑動,以保證結晶時鹽更精細,一天得攪拌起碼十幾次,到了撈鹽的時候,濕鹽沉甸甸,一筐得有二百多斤重,一遍遍的往岸上挑。
從每年春天開始抽水忙碌,到秋後才結束一年的活,這種看似水裡撈白銀的活很輕鬆賺錢,但其中的辛苦真是少有人知。
尤其是在中原的那些鹽場,賺錢的是鹽東家,而幹活的是鹽丁,工錢少活卻累,他們許多人常年打著過膊光著腳在鹽田裡風吹日本,曬的跟黑炭似的,收入卻一般。
而一些小作坊的鹽戶,甚至還在採用最古老的辦法煮鹽,忙碌一年到頭,其實也賺不了多少,真正賺錢的都是鹽商和官府。
許多鹽場直接用奴隸製鹽,每天在監乾的皮鞭下如牛似馬,比那地下礦洞裡的礦工也好不到哪去,經常干不到十年就累死病死了。
秦琅在舊金山和新金山都建了鹽場,一來是要自給自足,滿足呂宋島上日漸增多人口的需求,二來也是覺得鹽本來也確實是個很有利的買賣。
採用新技術曬場,雖然前期投入成本大,這些風車造價都不便宜,但可以減少人力,提高產量,長遠看其實還是很划算的。
兩個鹽場如今總共擁有近三千多畝鹽田,年產十五萬多石鹽,已經完全能夠滿足呂宋島自己所需,甚至還可以將大量的鹽運到林邑、交州等地去銷售。
老頭子們聽的十分興奮,非要先去鹽田轉一圈。
當他們看到鹽田裡的那些枝條架風車時,更是嘆為觀止。
這些枝條架風車,沒有抽水風車高,但體形卻更龐大,每架只有抽水風車一半高,約三丈不到,但卻足有十多丈長,上面還有行人通道,可從地面登竹梯走上中間頂端,以操縱風車的方向,調整風力大小。
蔚藍天空下,新金山海灣南岸,整齊排列的地面抽水風車和枝條架風車,白色帆布風葉迎風轉動,遠遠望去,水天一色。
「山中挖黃金,水裡撈白銀,遍地是沃土,這裡還真是金銀島啊!」
曬鹽的利潤巨大,是誰都知道的事情,朝廷改革鹽法,實鹽專賣,因此一年獲得數千萬。
而那些大鹽商們,也個個賺的盆滿缽滿。
誰能夠擁有一個大鹽場,誰自然也就能賺的更多。朝廷現在對鹽的政策是民制商運官收商賣。
整個鹽的製作和銷售都是民間商民的商業行為,朝廷只負責徵稅,發放鹽引。鹽戶和鹽商把生產好的鹽,先納入各地鹽倉,朝廷根據鹽的等級等按標準價收購。
然後鹽商先向朝廷買鹽引,這鹽引里已經包含了鹽價和鹽稅,交完錢拿到鹽引,就可到各處鹽倉提取鹽,然後再販銷各地了。
整個流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沒那麼複雜,朝廷要做的就是打擊私鹽,保證所有鹽生產出來後,都要先進入鹽倉,禁止鹽民和鹽商私下買賣。
朝廷在水陸要衝建立鹽倉,另外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