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產量普遍很低的緣故,朝廷的稅賦並不高,加上田冊上的面積比實際土地面積要小得多,張春繳納稅賦很輕鬆就完成了。只不過張春與張揚氏不同,張春沒有將剩下的糧食換成銀子享受,而是用來改善張家嶺大人小孩的生活。
這讓張揚氏非常羨慕。令張揚氏吃驚的是女婿家的這些小伙子們的幹勁。他們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一刻也不停息。除了幹活,每天早晨一大幫小傢伙們還圍繞著土圍子跑步。現在,這些小伙子們又開始用燒制的青磚砌圍牆。本來只是土不拉幾的土圍子,現在弄得像縣城的城牆一樣高了。除了城門洞小點,沒有厚重的城門以外,城牆垛、設計孔一應俱全。
張揚氏只能哀嘆自己這邊人太少了。保住土地都是靠這些精力過剩的小伙子小媳婦們。
張家大院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女子不讓鬚眉。這些女子是幹活的,力氣一點都不小。張揚氏去了幾次張家大院後才知道,張家大院是真的吃三餐,三餐管飽。而整個雲龍河兩岸,就算是富貴人家,一天也只是兩餐。只有少數的老爺太太吃一點夜宵。
張家大院的人比老爺太太還吃得好。張家大院吃飯用的一排長長的大桌子,所有的人包括張春和麗質,還有女先生袁芳都和大家坐在一起吃飯,自己拿碗打飯添菜。幾個巨大陶盆里的菜油水夠足。一百多號人,大人小孩子一堆,居然忙而不亂。
土圍子裡很乾淨,剩飯剩菜全部挑到南門外的養豬場。
公共廁所每天都有人挑水沖洗,沒有多少臭味。
臭的地方也有,南門外的大糞坑是有些臭,因為所有的污水和糞便,包括牛糞豬糞都在這裡了。但是這裡臭是臭,可是看著一堆堆正在發酵的農家肥。讓張揚氏眼熱不已。
養豬場的豬有十多頭了,張春的理想是讓大家保證每天都有肉吃,十多頭肯定不夠,所以養豬場修得很大,預備了增加存欄數的空間。
水稻豐收後,除了交稅,張春一點糧食都沒買,但是牛頭山旱地里的大豆和棉花除了自己用以外,還換了兩頭水牛和一些銀子。銀子不多,勉強夠孩子們的筆墨紙張。至於穿的衣服,這個時代的女人不會紡線織布,不會做針線,那就不算是女人了。這樣,張家嶺的水牛就有六頭之多。並且有兩頭母牛有了小牛崽子。
西門的水池現在連成了一片,有些像護城河。原本在西邊的土窯拆掉了。一方面是西邊在挖土燒磚,會繼續破壞不多的水稻地。再加上兩位大師傅似乎對燒瓷器有些心得,直接在東邊靠近南門附近新建了一個窯口,現在能燒灰瓷。這直接導致土圍子裡的碗盤換代。
張鳳蘭每過一個月都派騾馬隊來馱一次瓷器。這些瓷器比陶器稍微貴一點,不算是高檔貨,所以老百姓都用得起,窯口也直接成了張春最大的經濟來源。不過張春仍然限制瓷器的產量,他不喜歡把牛頭山挖得亂七八糟。做瓷器可以,往高端做吧。
窯口改建後,燒出來的不在是青磚,而是紅磚。比青磚小一些,但是硬度強多了。張揚氏今年也算是個豐收年,家裡人口少,又用了女婿的免費勞動力。所以今年農田裡收穫的銀子比女婿多多了。
為了儘快給家裡的女人們找男人,也看著女婿這邊紅火的樣子眼紅,直接掏銀子買窯口的紅磚改建金雞嶺上的房子。
所以最先住上紅磚瓦房的是張春的這個岳母。
建房子依舊是女婿的免費勞動力,張春說了,買紅磚掏了銀子,建房子算是幫忙的。因為窯口的兩位師傅是要給兩分紅利的,不好不收銀子。
金雞嶺上的紅磚瓦房建好後,漂亮得像宮殿,再看山下土圍子裡的青磚木頭結構的房子。張揚氏心裡舒服多了。張揚氏很得意請媒婆來山上參觀。一個冬天,金雞嶺上的女人們都有了男人。人口翻上了一番。張揚氏樂得跑到張家大院抱著麗質一頓**。喜事總是成雙的。這個冬天,張揚氏懷上了孩子,然後就很不義氣地在麗質面前消失了。
立冬後,雨雪明顯比往年要少。
張春開始修繕牛頭山的水渠。這是早年張家修建的,直接引用南河水。因為完全在自己家的地盤,所以維護得還算好。修繕後的水渠水量比以前大了一倍。西牆和東牆的池塘清除淤泥,再次加深。挖開了東西池塘,才知道原來土圍子剛好建立在隱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