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是個明白人。事實上千軍萬馬討獨木橋闖過了*個這關,
又在若干屆進士的競爭下脫穎而出,他史可法就不可能是個白痴。所以他只是將史文博點出的幾條建議串聯起來,便不難看出這一整套改革方案的脈絡。
首先說那個所謂的公務員制度。明面上看是大量增加了官員的數量,可實質上則不然。按照史文博的策略,改革之後,官吏一體。從今往後再也沒有官吏之別。以後再開科選士,甭管你是狀元還是搭了末班車,一視同仁,都得從最基層的吏員干起。且有沒有狀元、進士這一說法都有待商榷。
各級行政部門按需列出職位清單,而後進行全國xing的考試。考試合格了再進行面試,之後再進行擇優錄取。再到地方的行政部門,也是如此。這在很大程度上摒棄了科舉的弊端。每科選士就那麼多,選取的傢伙大多做的一手錦繡文章,xiong有溝鴻萬千,可不論是從政經驗還是實際動手能力,乃至為人處世,簡直令人難以接受。
真要是實行了這一制度,每次類似科舉考試的公務員考試,都是按照需要來的。空缺出崗位,才招募公務員。如此一來,就等於消滅了冗官的問題。
再一個,皇權到縣不下鄉,這一點早就有人看出其弊端了。鄉梓之間,或者是一族之長,或者是鄉紳富戶,都是這些人在做主。縣衙把命令傳達下來,這些人再轉述鄉梓,繼而帶頭執行。這要是趕上有善名的也就罷了,若是趕上董其昌那般橫行霸道的,簡直就是民不聊生。
老百姓過不下去,自然得起來造反。
想那闖賊之禍,七分天災,三分**。若那些鄉紳、富戶不盤囊得狠了,如何讓闖賊屢剿不滅,死灰復燃,繼而席捲了整個長江以北?
如今按照史文博的建議,乾脆將朝廷的權力機構延伸到了鄉野。如此一來,不用藉助鄉紳、富戶之手,直接面對百姓。這其中少了盤錄,少了誤會,還增加了官員編制,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主意。
而為了擔負多出來的這些官員的開支,史文博又推出了貨幣改革。
改銀兩交易為銀幣交易。銀幣的規格定了下來,為了照顧明朝百姓的習慣,乾脆鑄造成一兩一個。吹之有聲,可以此辨別真假。周遭厚重處有huā紋,防的就是宵小刮銀謀利。
再定以嚴酷之法,這火耗的惡習從此而絕。史文博估算了下,大明朝民間藏銀六萬噸六萬噸是什麼概念史可法不知道,可史文博說這六萬噸若是全部熔鑄成銀幣,大明朝最少能收益三億兩。
三億兩啊!
史可法琢磨著,若是此法堅定不移地推行,百年間耗光民間存銀,那每年起碼還有三百萬兩的收益。大有可為,大有可為啊!有了這三百萬兩,足夠擴編所增加的傣祿支出了。不但如此,還有不少的結餘。
此法可行,絕對可行!
回過頭來仔細想想,擴大了官員編制,士子們滿意。這就意味著這項變革起碼在輿論上會得到支持。
用銀幣徹底消滅了火耗,從此老百姓身上只有正稅,這就減輕了負擔。
里外里,士子們滿意,老百姓也滿意,貌似也就那些貪官污吏,指望著當官發財的敗類不滿意了。而提高了官員的傣祿,這就會堵住一大部分官員的嘴灰sè收入就是灰sè收入,上不了台面。大傢伙都是讀聖賢書出來的,誰不想合理合法的拿著高收入?
至於貪官污吏,兼職刑部尚書的史可法眉毛一立!大明朝壞事就壞事在這幫傢伙身上了,要是安安分分的接受也就罷了。不接受,那就等著他史可法將其提審過堂吧。左右南京城裡頭一大鼻有官身沒職務的傢伙正熱切地等著呢。
被美妙前景晃huā了眼的史可法,也顧不上過中秋節了。召集了戶部、吏部一幫子官員,跟史文博等澳洲顧問頭天晚上簡單地商談了一下,翌日又深入地就其可行xing進行了研究,而後各自攤派了任務,開始詳細地制訂整個變革計劃。
這麼大的手筆,涉及到財政體系以及行政體系,變革起來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事有輕重緩急,當前最要緊的就是增加收入。理所應當的,鑄幣的事兒就得優先優先再優先。
中秋節中午,史可法便急匆匆地去了趟洪武門,找到眼瞅著跟士子們耗不下去的馬士英商量了
505公派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