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只賣十二三歲到十六七歲孩子的衣服、鞋子。」
江澈最後提了自己的建議,陳述原因有三點。
第一是因為這個時候年紀稍大些的那批人,大多都還保留著自己買布裁衣服的習慣,買成衣的少,而年齡太小的孩子,由爸媽做主,基本也都這麼幹。
說到第二點,江澈乾脆直接問爸媽:「你們之前有幾年沒買過年的衣服了?」
江媽想了想說:「我還買過兩次,你爸是真沒有。」
「那我的呢?」江澈反問。
江媽氣起來說:「你的不年年給你買啊?!一年還不止一身。」
江澈笑著說:「懂了吧?而且針對一個年齡段,只要他們準備買衣服,就會想到咱們家的店,慢慢形成名氣。」
江爸點頭讚許。
江媽依然如故的感慨著,「我家澈兒怎麼這麼聰明」。
最後一點,是基於選貨和進貨的考慮,剛出農村,爸媽的眼光是大問題。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從跟著別人進貨開始,慢慢培養眼光,這方面江澈不準備操心,他相信老爸一貫的鑽研和學習能力。
而目前,要先儘量迴避這個問題。
那麼從父母的角度給孩子選衣服,也算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不論怎樣,總比讓爸媽去給二十來歲,三十歲的人群選衣服要靠譜得多。
畢竟這年頭孩子們的自主權還遠沒有後來那麼大,很多時候,爸媽的眼光和判斷才是最終的選擇標準,比如孩子要買好看的,爸媽就要選牢固的,孩子想的是合身,而爸媽會希望衣服寬大些,好多穿兩年……
總之接近三月底,這家名字很土,出自江澈之手,叫做「花季雨季」的服裝店就這麼開了起來。
沒有太過分的裝潢,沒有什麼新潮設計,也沒有盛大、創新的開業儀式……
爸媽不讓江澈經常去店裡,口口聲聲說著:「你以後是要捧公家鐵飯碗的人,別耽擱時間,也免得被同學看見了,瞧不起你。」
這個時候人們對於開店做生意,評價還是有部分很貶低的。
所以有一件事,江澈好幾天之後才知道——鄭忻峰這傢伙跟江澈打聽了個店名,自己偷偷跑到江爸江媽店門口去表演霹靂舞,一跳就是兩天,從早到晚。
他的霹靂舞可是省里比賽拿獎的水平。
年輕人群的目光很快被聚集了起來……
「你這同學我們之前也沒見過,剛開始還以為是來搗亂的呢,綁個紅色月子帶,戴個奇怪的手套,在咱家店門口,奇奇怪怪的亂跳亂蹦。剛開始你爸不在,我又不敢上去趕人,氣得我呀……結果就看見好多人圍過來,圍過來,他就氣喘吁吁的笑著,一個勁地往咱們店裡招呼人……叫他歇他都不歇……」
江媽後來是這麼跟江澈描述的,一家人一邊笑,一邊感動、感慨。
江澈說:「難怪他後來連續好幾天連走路都困難。」
江爸說:「這種朋友難得,你要對得起這份情義。」
總之「花季雨季」的生意就這麼在一定程度上火了起來。
第一個晚上數完營業額,算出來純利潤,400多,江爸和江媽一夜沒睡著。
後來的人常說,90年代傻子開個店都能賺錢,這話不完全對,但至少有一部分是對的,這個年代確實比較容易做生意……
其中競爭小、選擇少,是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時候的供求關係相比八十年代雖然已經平衡了很多,但還沒徹底逆轉,同時沒有網絡,實體店的日子還在盛世開端。
生意好起來的「後果」就是江爸不得不頻繁去補貨、進貨。
江媽一個人忙不過來,於是江澈課餘時間或星期天去幫忙,基本就不太會被趕出來了。
……
那天是一個傍晚,江澈和老媽在店裡忙了一天,拖著一身疲憊坐在店門外吃飯,江爸進貨回來,只吃了兩口的一碗飯擱在了小折桌上,人在店裡陪一個客人挑衣服……
只要他在,老婆孩子就永遠是被照顧的對象,這個男人在努力適應生活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他作為一個農民的勤
第三十五章 純真年代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