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精益求精

    接下來就是裝底腳、壺把、壺嘴了。

    底腳比較簡單,切出扁圓形泥條,再用滋泥棍把藉口抹均勻,保持三個底腳位置不出錯,接觸面平穩即可。

    壺把稍微困難一點,葉知秋準備做的是環形把手,與顧大師的那件作品毫無二致。

    他仿製的是一把扁纓壺,壺身形狀如同一隻形態端正的圓扁葫蘆,環形把手安置的位置需要稍微靠上一些,與即將製作的壺嘴左右呼應。

    這樣做可以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壺腹左右延伸的動感,不至於過度窄胖。

    不過壺把的形態需要拿捏到位,既不能過胖,影響整體觀感,也不能太瘦,給人一種不牢靠的感覺。

    線條方面,過渡與轉折要自然,接口處也需要額外打磨,不能留下生硬的轉折點。

    就連最最不起眼的細節,都要耐心去撫平。

    畢竟紫砂壺不施釉,第一眼看的便是壺身的造型、線條、神韻的優美,只有將人的眼球吸引住,才能漸漸品味其中的奧妙。

    葉知秋一次次嘗試,直到壺把與記憶中的形態完全一致,才重重吐出一口濁氣。

    最後,也是制壺過程中最為複雜的一道工序,製作壺嘴。

    一把紫砂壺的好壞,除了看外形美醜之外,出水是否流暢也是很重要的一項。

    真正的精品紫砂壺,能做到出水如油,抬高七寸往茶杯注水都不泛出水花,且收水十分乾淨了利落。

    而市面上比較一般的茶壺,在這一點通常做的很差,倒茶時水花紊亂,更有餘涎從壺嘴流到壺腹上,半天扔倒不盡茶水。

    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壺嘴內部的關係,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流體動力學。

    而影響出水力度與流暢度的原因有很多。

    材質、形狀、接觸面是否光滑等等。

    而想要解決壺嘴與壺身通孔的合理關係,則需要一次次的嘗試。

    相比之下,短嘴壺更容易達成這一要求。

    因為壺嘴距離短,對水流的影響微乎其微,稍微調整一番,就能做到出水如油的地步。

    治嘴稍微難一些,但只要稍微花點心思,同樣能達到這般效果。


    一彎嘴比較難,二彎嘴更甚之,三彎嘴形態優美頗有古韻,內部的關係卻最難處理。

    若沒有執著的工匠精神與強大的水平支撐,即使悶頭嘗試個十天半個月,都不可能做到精品壺出水有力,水線光滑不散落的效果。

    所以在常見的紫砂壺造型中,三彎嘴最為罕見。

    與其費盡心力去琢磨三彎嘴內部的流體動力,不如偷懶做個短嘴簡單快捷。

    近百年裡,恐怕也只有顧景舟一人,能為了一把壺傾盡心血,將思想、與精神寄托在每一件作品中。

    這也詮釋了,為什麼人們都願意將顧景舟大師,稱為紫砂泰鬥了。

    葉知秋切下泥條,開始製作三彎嘴。

    用手中工具一點點調整壺嘴的外形,並將內部掏空,調整內壁的曲折程度。

    之後又在壺身裝壺嘴的位置戳出水孔。

    水孔的設計同樣很講究,有六孔、九孔、十二孔。

    而且有平孔、內推孔、球孔等樣式。

    顧景舟大師的紫砂壺大多是內推孔,葉知秋按照自己的理解開始裝壺嘴。

    而這一過程,加上來回調試的過程,一晃就是兩個小時。

    等他將終於將壺嘴裝上時,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

    房間內安靜的只剩下刮片在壺身上刮擦、打磨的聲音。

    至此,最為困難的一步終於完工。

    葉知秋又拿起一個水平尺,輕輕放置在壺身上。

    確定壺嘴最高點與把手、壺蓋的位置三點一線垂直後,才開始下一個步驟。

    顧不上腹中飢餓,他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制壺的過程中。

    用刀片將壺口開出來,緊接著開始製作壺蓋。

    壺蓋的標準與否,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紫砂壺最終的品質。

    好的紫砂壺,壺蓋能與茶壺口嚴絲合縫的對齊,轉



  
淡然一笑很傾城推薦:  
隨機推薦:  離婚後她驚艷了世界  偵查在深入  清末的法師  官道:從殯儀館平步青雲  第五形態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透視鑒寶,我能一刀暴富"
360搜"透視鑒寶,我能一刀暴富"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