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授權費,德國大眾也在使用。我們一汽大眾的捷達就需要每輛車交給大眾一定的許可費,包括技術和品牌的授權。所以,在1988年談技術轉讓時,德國大眾很慷慨,實際上一汽只花了1000萬德國馬克(約合人民幣5600萬)就拿到奧迪100技術和一座15萬輛價值4億美金生產高爾夫的美國原裝工廠。」
凌雲智開始講述一汽在跟大眾合作時的趣聞。
當初一汽想上馬轎車項目,買了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的發動機生產線,就差一點點就跟克萊斯勒簽約。可是由於美方獅子大開口,一汽轉而跟大眾簽約。當時為了爭奪一汽轎車項目,德國大眾大規模降低了技術轉讓費,奧迪100的整車技術、人員培訓和生產模具,只要了1000萬馬克的白菜價。
德國大眾跟一汽達成的協議是向中國以ckd模式出口組裝3萬輛奧迪100,同時跟一汽就轎車進一步合作保留餘地。
3萬輛奧迪100明顯不是大眾真正的意圖,他們盯上的是一汽列入國家規劃的15萬輛經濟型轎車項目。當時大眾的另一個合作夥伴上汽大眾生產的桑塔納在中國已經顯示出極強的競爭力,完全替代了國家限制進口轎車的位置。如果再能拿下一汽轎車項目,那麼大眾基本可以獨占中國這個龐大充滿潛力市場。
大眾先搭上了一汽的路子,以3萬輛奧迪100敲開了一汽的大門,然後提出跟一汽繼續合作15萬輛經濟型轎車項目。為此,大眾還開出了優惠條件,可以低價轉讓位於美國威斯莫蘭的大眾工廠,用來生產引入的捷達轎車。
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大眾早早就準備進去大幹一場,為此在70年代末,到美國建立了這座汽車組裝廠,陸陸續續生產了幾十萬台高爾夫和捷達轎車。結果由於匯率變化,從德國運到美國的散件成本上升,在美國組裝轎車掙不到錢,而且車型不受美國人喜歡,大眾在美國市場邊緣化,只能關閉了這座投資高達4億美金產量30萬的轎車廠。
本來國家還猶豫要不要跟大眾加大合作,把一汽也納入大眾體系,現在大眾拋出了價值4個億美金的工廠作為嫁妝,只要求能繼續合作15萬輛轎車項目。
這對一向來精打細算,缺少外匯的中國人來說真是天作之合。一汽趕緊派人跑到美國的大眾工廠一看,猶如阿里巴巴發現了寶藏,26萬平方米的廠房內,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生產線就靜靜躺在中國人的眼前。焊裝、油漆、總裝三大車間,11條先進的自動線,611台國際最先進的生產設備,62台全自動焊接機器人。純電腦控制的柔性油漆噴塗線,包含了18台自動噴塗機器人,可以瞬時給噴嘴換上不同的顏色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工作。看到如此先進的現代化工廠,一汽前來打探消息的人真是驚訝地下巴落地,口水為之灑了一地。
如果說一汽當時的生產設備還是60年代水平,大眾威斯莫蘭工廠就是80年代中期頂尖水準,一汽一下子拿到了跨越時代的生產線,這條生產線修修補補至少2000年前不落後。
為此,一汽砸鍋賣鐵找來了2000萬美金外匯,大眾開出一個他們自認為的低價3900萬美金,已經是少得不能再少了。
一汽恨不得立即把整個威斯莫蘭工廠全部搬回中國,一顆螺絲釘都不能少。但是跟大眾拉鋸談判了好久,大眾在2500萬美金時再也不鬆口了。面對中國人攤著手一副真的沒有多餘外匯之神情,負責談判的德國人也急了,說出下面這番話。
「我們已經讓步那麼多,你們中國人就不能多加一點點錢嗎?不然如此低價就賣掉我們的工廠,回去後我們肯定要被人嘲笑,連只會哼哼的豬都比我們強!」
可中國人真的是沒錢,最終還是市場換技術的思路啟發了一汽負責談判的代表。中國答應再進口14000輛奧迪100,德國人最終鬆口答應把美國工廠免費送給一汽。
價值4個億美金的全新工廠,就這樣被拆解回到一汽,尤其是全自動焊接和噴塗的機器人吸引了全廠人的圍觀,想不到國外機械水平已經領先如此之多。
從此,一汽大眾有了跟上汽大眾抗衡的實力,下線的捷達擁有了挑戰國內轎車霸主桑塔納的實力。
一汽背後站著國家的影子,要不然也不會從德國
第八十章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