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著招呼。
在聶振邦的提議之下,一行人,前往大豐村的村委。
大豐村的村委,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青磚黑瓦。在當時,絕對算是十分大氣的房子,在建國之後,進行土改,這房子,是沒收的地主財產。
經過一番改造。就成為了村委辦公的場所。
在房子兩端,牆壁上,正中心,還有用水泥澆築的五角星,紅漆斑駁。可以想像,當時的盛況。沿著牆邊,則是一些具有六七十年代的標語。雖然很多都掉漆了,看不清楚了,但是,上聯下竄,還是可以看出來標語的意思。
幾條木製的椅子,破舊的辦公桌,這就是大豐村委的會議室。聶振邦一行,並沒有那么正式的就坐。而是將凳子挪開了,圍繞成一個圈,中間,燒著炭火。省市領導,陪同就坐。在聶振邦的身邊,則是大豐的支書和村長。
在眾人前面,幾條方凳上,擺放著果盤,裡面,放著瓜子花生、糖果和桔子。
聶振邦轉頭看著大豐的村長廖秋生,微笑著道:「老廖,咱們大豐,今年的收成如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如何?」
此時此刻,聶振邦的表情很和氣。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在座的人,並沒有因為聶振邦的年齡而有任何的輕視,在紅江省,所有的領導幹部都清楚,聶書記的威信,在紅江省,在現在,那絕對是說一不二的。
聶書記的詢問,看似是在嘮家常一樣,但是,卻在無形之中讓紅都市讓英橋鎮的領導都緊張起來,生怕廖秋生稍不注意說出了一些不該說的話語。
但是,當著聶振邦的面,所有人,卻又不敢說什麼。只能用眼神去提醒廖秋生。
廖秋生的臉上也露出了一些拘謹。五十多歲的人,坐在比自己小十多歲的人面前,廖秋生卻是有些緊張。
好在廖秋生的皮膚比較黑,看不出臉色有什麼變化,頓了一下,廖秋生開口道:「收成還行。就是道路不好走,進出太困難了。山裡的孩子,上小學還好,上初中,就只能去英橋讀住學。山裡的山貨出不去,山外的東西進不來。日子過得下去,但是,錢沒有多少。」
廖秋生的話語,讓英橋鎮的領導,面色一沉,這個老廖,說話太耿直了,怎麼能當著聶書記的面說這樣的話語。
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聶振邦卻是沒有任何的生氣,也沒有任何的情緒變化,饒有興趣,接著道:「老廖,人均的收入怎麼樣?」
說到人均收入,這一次,不光是英橋鎮的領導,包括紅都市的領導,都緊張了起來。
老廖此刻顯得有些不好意思,道:「人均,大概就是四百多。」
聽到這個數字,聶振邦的心中卻是有些震撼了。大豐的情況。雖說早有預計,但是,卻沒有想到,會是這種情況。
人均四百多,這算是什麼概念?也就是說,一家五口人的話,一年下來,能夠收入個兩千塊錢,當然了,這裡的收入,指的是純收入,除去了所有開支的。但是,這一點錢,能夠做什麼?聶振邦是無法想像的。
頓了一下,聶振邦環視其他的領導幹部,緩緩開口道:「老區的情況讓我很震撼啊。在這裡,我要感謝宋州市委、紅都市委的同志。讓我能夠看到咱們紅江老區的真實情況。這將為紅江省下一步的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說著,聶振邦看著英橋鎮的領導,道:「大豐的交通問題,省裡面,屆時會有一個全面的,整體的規劃和部署。大豐的山路難走,在路線的規劃和選擇上,不光是要考慮大豐的情況。還要綜合其他一些貧困地區的情況。才能真正動工。在外出務工的問題上,英橋鎮,紅都市,也要認真考慮,仔細的權衡,大豐人口多,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相關部門,完全可以在大豐這裡開設技能培訓班。讓人民群眾能夠學到一技之長,再通過勞務輸出的方式,讓村裡的年青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廣闊天地,見見世面。也算是變相的促進大豐的發展。」
聶振邦的話語,讓大豐村的支書楊喜華面露喜色,迫不及待的道:「太好了,這實在是太好了。聶書記,咱們大豐的年輕人,缺少的就是技能,出去之後,都只能做苦力活。當保姆。干工地。苦累倒是不說,工資也不高。要是能夠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