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卿士行列,可謂長江後浪推前浪。
趙旃生子趙勝,趙勝生子趙午,趙午生子趙稷,世代為晉國邯鄲大夫,是晉國六卿之外,又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
未曾想,祖輩的關係那麼好,到了趙鞅這一代,卻是在同室操戈。
對於趙鞅的殺父之仇,邯鄲稷怎能釋懷?
此時,慶忌就在自己的行轅中,召見了邯鄲稷。
「趙君,汝以為,以邯鄲氏抗衡趙氏,以小博大,可勝否?」
觥籌交錯之餘,慶忌還不忘饒有興致的問了一句邯鄲稷。
聞言,趙稷低著頭,幽幽地嘆了口氣道:「吳侯,此番若無吳侯相助,還有中行氏、范氏出力,恐怕邯鄲氏,將泯然眾人矣。」
「趙志父(趙鞅)狼子野心,天下皆知。這一回寡君被立為諸侯,成了趙國的國君,怕是他趙志父,不會善罷甘休。」
「大王,還請大王在趙國駐軍。寡君願意向吳國稱臣納貢,世代朝吳!」
「……」
聞言,慶忌只是一笑置之。
在趙國駐軍?
開玩笑。
趙國不比徐國、蔡國、鍾吾國這些國家。
吳國的附庸國,基本上與吳國接壤,而且吳國的確可以極具影響力,發展自己的霸權,在各個附庸國的都城駐軍。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吳國的九個附庸國,蔡、徐、鍾吾、唐、薛、滕、莒、邾、郯,基本上已經被吳國所吸納。
軍事、政治、經濟,甚至是文化方面,都已經與吳國交融,基本上如出一轍。
各個附庸國的執政大臣,都是吳人,各個附庸國的軍隊,也是吳國一手組建訓練起來的。
吳國的各項法令政策,也在各個附庸國毫無阻礙的推行……
這樣的附庸國,實際上,與吳國的一個郡縣,相差無幾。
在這種情況下,慶忌已經可以隨時吞併吳國的這九個附庸國,混一疆域了。
只是,慶忌還沒有這種打算。
但,不可否認的是,慶忌心裡,已經將此事提上了日程……
趙國的情況不同。
趙國與吳國相隔數千里,鞭長莫及,趙鞅在趙國的勢力又是如此龐大,讓吳國如何能影響到趙國的局勢?
駐軍?
吳國要在趙國駐紮多少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