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史達林不會認為,歐洲大陸是那個瘋子一般的希特勒,腳步終止的盡頭,而在歷史上,蘇聯的前身沙皇俄國,與德國的恩怨太深,布爾什維克掌握國家政權,尤其是自己成了蘇聯領袖之後,又將這種恩怨,進一步擴大。
希特勒與自己一樣,對於領土有著病態的瘋狂和貪婪,也許,自己比希特勒更瘋狂,征服了整個歐洲大陸之後,希特勒的狼眼,肯定會瞄上東方的蘇聯領土,無論是基於歷史恩怨,還是現實考慮,希特勒德國,絕不會放過蘇聯,蘇聯和德國遲早必有一戰。
而蘇聯和德國戰爭爆發的時間,取決於英美聯軍在英倫三島能支撐多長時間,一旦英美兩國在歐洲大陸戰敗,就是希特勒掉頭對付蘇聯的時候,對於這場預期的戰爭,史達林的內心充滿了憂慮。
平心而論,史達林對於美國總統羅斯福,不惜任何代價的支援英國人,並不看好,美國雖然國力雄厚,工業十分發達,可美國人也有自己的憂患,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人攻勢兇猛,已經占領了夏威夷群島,等於是逼近了美國人的家門口,在西南太平洋上,日本人狂攻美英最後一塊兒落腳點澳大利亞。
雖然戰局短時間之內,還看不出分曉,但以史達林的經驗判斷,英美在澳洲大陸上,支撐的時間不會太長,「那個羅斯福啊,犯了致命的錯誤。不應該同時在兩條戰線上,與世界上武力值最高的兩個國家交戰。如果換做是自己,肯定會選擇一個方向,集中全力,取勝之後,在開闢另外一個戰場,」史達林常常這樣感嘆的想過。
而對於蘇聯而言,眼下的處境,也不樂觀。既要在歐洲方向,戒備隨時都會撲過來的德**隊,又要在遠東地區的外興安嶺一線,拿出二百多萬軍隊,抵禦日本關東軍的威脅,從戰略格局上來說,蘇聯是處在德國和日本兩面夾擊之中。如果德**隊和日本軍隊,來個東西對進,蘇聯就成了兩面焦糊的披薩餅。
按理說,在這種戰略層面上,兩面受敵的情況下,史達林絕對不應該再去圖謀外蒙古的土地。以至於招惹另外一個強敵,中國的唐秋離,那是又一個武力值強橫的傢伙,連英國人、日本人都被他打得灰頭土臉,蘇聯又何嘗不是有過慘痛的教訓。幾年前的外蒙古之戰,蘇聯紅軍丟盡了臉面。
但史達林在世界局勢如此微妙的情況下。再次起了對外蒙古領土的覬覦之心,有他自己的考量和分析,首先,在遠東地區的外興安嶺一線,朱可夫的遠東方面軍和日本關東軍主力,處於膠著和對峙狀態,只要一方不豁出命去進攻,這種對峙和膠著,就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維持現狀。
蘇聯的東部,暫時無虞,而在歐洲戰場,希特勒想要結束英倫三島戰爭,也非短時間之內可以解決的,美國人還是將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財力,用在歐洲戰場上,而史達林的判斷是,希特勒德國戰勝英美聯軍,最快也得一年以上的時間,這就是史達林重新啟動占領外蒙古計劃的根本原因。
因此,留給史達林徹底解決外蒙古問題的時間,最多一年,一年之後,解決了英美聯軍,占領全部歐洲大陸的希特勒德**隊,進攻蘇聯的時候,史達林就再也不會有精力,來考慮外蒙古問題了。
蘇聯與德國的戰爭,打到什麼時候,最後的結局如何,史達林心裡一點兒底氣都沒有,畢竟,對手是握有整個歐洲大陸資源,挾橫掃歐洲大陸勝利之餘威的軍隊,恐怕,就算是最後蘇聯軍隊擊退德國人,也會永久性的失去外蒙古的土地,這將會是史達林內心永遠無法癒合的傷痛。
為了不讓這種痛苦時刻折磨自己,史達林才會在「外**立同盟」冒起在外蒙古地區,出現有利於蘇聯的局勢之後,啟動永久性占領外蒙古地區的計劃,而且,是刻不容緩的計劃,是搶在德國人之前,必須進行的計劃。
豈料,已經基本準備就緒,外蒙古內部出現了問題,幸虧,莫洛托夫另闢蹊徑,拿出了解決的辦法,至於能夠促使中國人那個所謂的預提軍士集訓大隊,提前結束,執意分離外蒙古的骨幹分子,回到各自部隊,史達林不認為能夠輕而易舉的辦到,但是,能夠轉移中國人的注意力,這就足夠了。
史達林還品味出了莫洛托夫建議之中,潛藏的一層含義,如果蘇聯紅軍在蘇蒙邊境某一地區動手,勢必會對「外**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