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縱觀歷朝歷代的興衰,都跟人口和土地脫不開關係。
偏偏由於缺少統計學,也缺少對人口知識的研究,歷代的徵稅,都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弊端。這一點在明朝的身上,尤其嚴重,很不幸,老朱要負主要的責任。
「陛下,就拿前面的例子來說,長子繼承父親納稅的義務,那他是不是也要承襲父親的土地不把父親的田地傳給他,他靠什麼納稅試問其他幾個弟弟要不要分土地又該如何養家活口」
「這個分家還是不好的,兄弟們就不能在一起嗎」
「當然可以,但問題是,一個普通的農家,靠著區區的田地,能支撐起好幾個兄弟的婚禮嗎他們娶得起媳婦嗎這些兄弟們會甘心留在家裡嗎」
柳淳冷靜道「根據臣的觀察,近年來,到京城謀生的壯丁越來越多,蘇州等地的作坊,也僱傭了許多工人沒有辦法,他們父輩分得的土地,根本沒法讓他們過富足的生活,而且很多人從出生之後,根本就沒有土地可以過活。窮則思變,入城打工成了必然的選擇。」
「有些人成功了,過得日子比留在鄉下的兄弟還要好,而留在鄉下的兄弟,卻要承擔賦稅,他們的日子越發艱難,如果遇上了天災人禍,就不得不賣出土地,一旦他們生存不下去。不是變成不再納稅的佃農,就是追尋兄弟的腳步,也跟著進城務工,從此之後,不用納賦如此一來,朝廷的稅源根基,就會遭到破壞。臣已經看到了苗頭,最多十年二十年,黃冊上記載的丁口,可能連一半都不到。朝廷是繼續按照黃冊徵稅把兩倍的負擔,加到老百姓頭上,還是直接放棄一半的稅收,造成國用緊張」
「啊」
朱元璋和朱標同時吸了口冷氣,尤其是老朱,他的臉色變得極為難看
「柳淳,你所言可有根據」
柳淳信心滿滿點頭,「陛下不信,可以安排人四處探訪,便知道臣所言是真是假。」
老朱雖然還在猶豫,但已經信了八分,畢竟柳淳所講,不是什麼難懂的道理,非常淺顯直白。
朱元璋對丁口造黃冊,對田地造魚鱗冊,都是為了作為徵收的依據。
他把這兩個冊子,視作鎮國之寶,大明的根基
放在了無與倫比的位置上,但他想得很簡單,天下太平了,百姓安居樂業,生息繁衍,子孫越來越多。他按照黃冊徵稅,只要不增加,老百姓的負擔只會越來越輕,不用擔心的。
可事實上,朱元璋,或者說歷代制定稅法的君臣,都犯了個嚴重的錯誤,就算人口還在增加,但人口的結構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些地方會人口暴增,而有的地方呢,人口不但不會增加,還會因為年齡增大,造成丁口的減少。
說白了,就像很多的農村,年輕人不斷外出務工,不斷進入城市,留下來的人還是那麼多,但一年比一年老還讓這些老人去承擔原有的稅賦,那是非常不公平的。
朱元璋雖然極力壓制商業,維護小農經濟,但是由於龐大的勛貴集團,還有逐漸成型的官紳集團,他們全都享有一定的免稅特權。
作為納稅大戶的農村經濟,正在崩解當中。
也幸虧朱元璋對百官向來不手軟,要不是殺了那麼多官吏豪強,二十多年,足夠他們把京城周圍的土地都給吞到肚子裡了。
不用看別的,就拿唐朝的貞觀之治來說,李二對門閥世家算寬容的,可到了他的晚年,關中之地,兼併就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唐盛世的根基已經動搖,府兵制也出現了崩壞。
從這個角度來看,朱元璋做得其實比李二更好
可老朱卻很不滿意,他聽完柳淳所講,立刻讓錦衣衛下去探查,三天之後,呈報陸續送來了。
老朱拿在了手裡,越看越揪心,柳淳所講的東西,幾乎全都應驗了,而且還要更加嚴重
「唉朕的江山,怎麼會這樣」
老朱氣哼哼一拍桌子,他對太子朱標道「你立刻準備,跟著我去下面私訪」
「啊父皇,你要去私訪」
「嗯,不親眼瞧瞧,光是聽他們講,還遠遠不夠」老朱這是微服私訪上癮了,也不知道他能看到什麼
讀之閣,讀之閣精彩!
(www.玉ed玉e.com = )
第239章 微服私訪上癮的朱元璋